艺术品

用时尚和责任诠释中国传统手工艺之美——访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夏华

2019-10-23 15:22 收藏投资导刊   蒋振凤

收藏投资导刊:中国民间手工艺品的品种非常繁多,如竹编、手工刺绣、蜡染、手工木雕、剪纸等。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审美特点的不同,各地的手工艺品风格特色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依文寻找民间手工艺匠人,挑选的标准是什么?

夏华:2003年,我初到黔西南山寨,就被布依族的刺绣工艺和民族故事深深打动。这里有很多绣娘从几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习刺绣,但是也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绣品也只能在大山里卖给来往的游人。大山里的生活艰苦,很多技艺精湛的绣娘因为入不敷出被迫转行,精湛的民族传统刺绣工艺濒临失传。当我走进大山的时候,我发现这些好的手艺、好的绣娘们,因为自己的生计问题不得不放下这么美丽的技艺,去外面打工赚钱养家的时候,我的内心是非常着急的,为什么我们中国自己的这些传统手工艺不能让它们走出去?这样纯手工、有温度的艺术品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使用它们,传承它们……每一次去,当我听到哪家的老妈妈离世了,那种刺梨花再也没人绣得出了;谁家的闺女进城打工了,她家的绣法要失传了,我都觉得很可惜。于是,我决定创办”依文•中国手工坊”,将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挖掘、整理并赋予时尚意义,将散落在深山中的绣娘带到更广的世界。

手作扎染棉质围巾

我首先选择合作的是苗族和布依族。因为这两个民族,手工艺非常有代表性,比如,苗族,有很多个支系,每一个支系,都有最美的纹样。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刺绣的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

布依族,有非常素雅的刺绣,有非常素雅的蜡染文化。布依族刺绣历史悠久,多姿多彩、独树一帜,是国家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书》载“西南夷”和“南蛮”均有“椎髻斑衣”的描述,《后汉书》亦云:“西南夷, 知染彩纹绣”的记载。由此可见,在远古时期,生息在云贵高原山区册亨的布依族先民最迟在汉王朝前后就创造和运用绣、织、染的技艺了。

我们的员工在山里,一年走三万九千多公里,一个村子一个寨子去寻找这些有手艺的老人家,然后说服他们一起去刺绣,最好的产品就是这样,一家一户找出来的。

收藏投资导刊:依文集团创立前十年一直深耕于高端男装品牌,为何后期会开拓女装市场?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还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夏华:依文开拓女装市场并非偶然。做了十年男装,而在购买服装的男性旁边总会有女性陪伴,女性们就会问,为什么没有我们的服装?那个时候依文就开始研究女装,可是我觉得光靠我们的版型和设计还是不够那个味道,我想做出中国人的时尚。这个时候我看到了刺绣,第一眼我就决定是它了。中国女人唯有穿上刺绣才是最美的。从此依文集团开发了中国手工坊、深山集市等品牌,以刺绣产品为主,扎染和木质手工艺等产品为辅,吸引女性群体和年轻群体,从而开拓新市场。

收藏投资导刊:来自大山深处的传统手工艺匠人,她们都掌握着怎样的传统技艺呢?

夏华:15年来,我们一共寻找到了一万多名绣娘。其中年龄最大的是74岁的苗族奶奶潘玉珍,她是依文·中国手工坊签约的明星绣娘,去年一年她在深山集市赚了152万,家里也买了大房子,现在全家人都跟着奶奶做刺绣这门技艺。她自幼传承苗族织、染、绣工艺,绣龄长达60多年。潘奶奶告诉我们,一件好的绣服从织布、染布到绣成,要四五年的时间。“五分钟才绣一针、才能扣个扣,还染线呢,还织布呢,还要养蚕丝……没有那么多时间,绝对做不出来的。” 潘奶奶所说的老苗服,是指六七十年代以前,用传统技法绣制而成的民族服饰。由于制作周期长,工艺繁杂,这样的民族服饰,生存空间十分狭小,因此,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做了。

百褶裙

责任编辑:徐可芒
0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