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三大报精华摘要:3月新增信贷料显著回升

2020-04-10 09:17 中国财富网   原创

4月10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头版分别关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的消息。《意见》明确提出,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并明确了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主动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等四方面要求。

《中国证券报》刊文称,《意见》明确了资本市场改革重点,正在推进的资本市场深改也绘就了更加清晰的施工图。政策有效落地将推进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加速成型。

《上海证券报》刊文称,《意见》提出的工作部署,意味着资本市场将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过程中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资本市场的各项基础性制度将进行重构和更为深入的改革、完善。制定和发布《意见》,意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证券时报》刊文称,《意见》分类提出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改革的方向,明确了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具体举措。

3月新增信贷料显著回升 新基建将成支持重点。3月金融数据发布在即。专家预计,3月新增信贷料超2万亿元。对今年信贷投放,多家银行高管表示,将继续保持贷款平稳增长,加快提升对物联网、5G技术等新产业的服务水平,新基建、传统基建、先进制造业等将是今年重点支持领域。(中国证券报)

理财收益率跌跌不休 银行加码权益市场“突围”。银行理财收益率进一步下行。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3月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96%,较上期下降0.05个百分点。利率下行背景下,如何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成为投资者面临的难题。记者调研多家银行网点发现,基金成为当前理财经理热捧的产品。分析人士称,银行固收类理财产品的收益或面临较大考验。不过,未来随着理财子公司进一步布局权益市场,银行理财收益率有望提升。(中国证券报)

马明哲:平安适合长期价值投资。4月9日,中国平安在深圳召开2019年度股东大会,平安管理层对公司未来投资价值、高管人事变动等关键性问题都一一做了回答。对于投资价值,中国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直言不讳地表示,短炒平安是不合适的,作为价值投资,平安是合适的品种。同时,平安方面表示,公司在过去30多年发展中,都是靠平台、靠机制、靠梯队,不是靠个人。(中国证券报)

40家房企2020年销售目标平均增幅创新低。目前已经有40家房企直接或者间接公布了2020年销售目标。尽管大多数企业2020年销售目标较2019年销售成绩有不同程度的增幅,但平均增幅较以往明显缩小。这40家企业2020年销售目标平均增速不足14%,创下近年来的新低。有行业人士指出,伴随着行业增速放缓,尤其是受新冠疫情影响的时间难以预测,房地产行业不确定性增加,房企纷纷选择谨慎表态。(中国证券报)

全新好背后浮出潮汕资本。自2月以来,全新好多达五份公告涉及捐赠口罩、购置口罩机等内容,引起市场关注。记者注意到,这家公司在去年下半年经过股权争夺迎来了新主人,公司宣称进军大健康产业,动力来自于控股股东之一的博恒投资捐赠的日本“黑科技”——“零度”技术。这项捐赠资产背后存在诸多疑点,相关技术被国内多所院校学者指出存在夸大之嫌,宣传材料亦多处失真。调查发现,该捐赠资产与全新好新任董事长黄国铭存在交集,而黄国铭和博恒投资背后均有潮汕资本联泰集团的身影。(中国证券报)

科技股强势归来 四主线布局A股后市。9日沪深两市缩量反弹,创业板走势强劲,近五个交易日科技板块出现复苏迹象。分析人士表示,整体来看,国内利好政策不断释放,市场信心越来越强,动能也在不断聚集,但是短期来看,A股难免受到国外市场波动带来的情绪影响,所以仓位上仍需要保持谨慎,合理布局。(中国证券报)

上市公司抗压能力如何? 692份一季报预告给出答案。截至4月9日晚间9时,沪深两市已有692家公司发布一季度业绩预告,其中,共有304家公司因业绩保持、改善或提高而“报喜”,占比为43.93%。在预增阵营中,120家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翻倍。从增长原因来看,不少与防疫抗疫有关;从行业来看,集中在医药、化工、游戏娱乐等领域。(上海证券报)

证券类私募分化加剧 百亿级梯队增至40家。在近期股市震荡盘整之际,百亿级私募梯队逆势扩容。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管理规模过百亿元的证券类私募管理人已达40家。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在证券类私募行业体现得愈发明显,后续大型机构吸金能力越来越强,小微型私募或将被挤出市场,长期稳健的业绩表现成为小私募的突围利器。(上海证券报)

多部门透露利好 为提振汽车消费“充电加油”。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蔡荣华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国家将继续加大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预计全年完成投资100亿元左右。同时,有关部门将优化奖补政策,尽快改变“车多桩少”局面。(上海证券报)

全球疫情拐点未现 多国表态加码宽松政策。尽管部分国家疫情出现放缓迹象,但总体而言,全球疫情拐点依然没有出现,多国9日表态将出台更加宽松的经济支持政策。业内人士表示,宽松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经济陷入衰退,但短期无法创造出新需求。长期来看,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依靠各国更大规模的经济刺激。(上海证券报)

精选层概念受热捧 超七成公司开启“上涨模式”。今年一季度,新三板精选层的各项政策接连落地,受益最大的是那些表达进入精选层意向的概念股,因精选层概念受到市场热捧,从而带动相关公司在二级市场的估值修复。根据全国股转公司近日的统计,一季度新三板各指数呈回升态势,其中三板做市上涨13.00%,创新成指上涨11.51%。股价上涨带动市场估值水平持续提升,三板做市60日市盈率由上年末的20.30倍上升到22.25倍,创新成指由19.36倍上升到22.30倍。市场盘中成交回升,盘中日均成交环比提升66.45%,盘中成交额占比64.69%,环比提升23.21个百分点。(上海证券报)

各地消费券“四两拨千斤” 业界呼吁更精准投放。目前,各地出台的消费券刺激政策累计已过百亿元。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用消费券来刺激经济之前也出现过,但这种方式不可长时间持续,短期看消费券确实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积极作用,但也会产生弊端,就是可能会造成资源更向大企业倾斜。”(证券时报)

中资券商国际业务“流年不利” 海通国际逆势执牛耳。随着内地上市券商陆续披露2019年年报,国际业务板块的业绩也跟随浮出水面。数据显示,券商的香港子公司表现分化较大,海通国际以净利润27.93亿港元(约25.45亿元人民币)排在首位。中信证券、广发证券、中信建投的国际板块则出现亏损。(证券时报)

监管层持续“跟踪追击”:RCS业务你到底有没有?随着RCS概念(融合通信)的横空出世,相关概念股持续受到追捧,监管层持续“跟踪追击”:继4月8日神州泰岳、彩讯股份收到交易所问询函之后,4月9日晚间又有东软载波、佳讯飞鸿等多家公司相继收到交易所下发的关注函或问询函,要求明确公司业务与RCS是否直接相关。(证券时报)

疫情下的创投圈:投资人更趋谨慎 募资环境难乐观。疫情之下,募资市场的寒意已经传导至投资端,清科旗下私募通数据统计,2020年2月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145起投资案例,同比下降69.5%,投资金额201.98亿元,同比下降55%。疫情对创投行业的冲击也不再局限于募投环节,越来越多投资项目业绩增长承压,项目退出周期被拉长,令大量创投机构面临更为严峻的投后管理和LP(有限合伙人)问责压力,与此同时,更为严重的是,LP临时撤资现象频出。(证券时报)

吴芃整理

责任编辑:张维嘉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