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的“香山红叶文化节”开幕式上,香山被世界名山协会授予“世界名山”的称号。至此,北京香山成为世界第24座名山,也是继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之后第5座入选“世界名山”的中国名山。
关于香山名称来源的三种说法
香山位于北京西郊,是西山的一部分,是北京著名的风景区,以香山红叶驰名中外。关于这一地名的由来,说法众多。
一说得名于山顶上的巨石。在香山的最高峰有两块巨大的岩石,形如“香炉”,每逢阴雨天气,巨石上似喷云吐雾,远远望去,好似香烟缭绕,袅袅升空,故名“香炉山”,简称“香山”。
二说得名于花香。据《香山公园志》载:“在明代对香山名称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解释,据《帝京景物略》中载:‘山所名也,曰香炉石,或曰:香山,杏花香,香山也,香山士女,时节群游,而杏花香,十里一红白,游人鼻无他馥,经蕊飞白之旬。’”明代《宛平县志》载:“山名香山者,杏花飞香二月中也;游人往来于蕊初红色半白时,浃旬乃已。”明代杂剧大家、江苏太仓人王衡记有:“杏树可十万株,此香山之第一胜处也。”明代水利学家、松江人徐贯在游览香山后写下“岭峰月挂上方晓,山杏花飞下界春”的诗句。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的山东临清人谢榛诗云:“红云看不彻,漠漠杏林花。”书画家朱之蕃诗云:“香过十里杏花西,礼罢空王到上栖。”政治家郭正域诗曰:“寺入香山古道斜,琳宫一半白云遮。回廊小院流春水,万壑千崖种杏花。”由此可见香山杏花盛开时是多么绚丽,引得文人墨客纷纷为之吟咏作赋。
三说其名来自佛教经典。据《佛教文化便览》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罗卫国都城(佛经中称父城),附近有山名香山,释迦牟尼在世时其弟子有入香山修道者,其后仍有很多佛教徒在香山修道。故《华严经》在排列“闫浮提十大名山”时,香山仅次于须弥山(即雪山,今喜马拉雅山)名列第二,成为佛教名山。佛教传入中国,“香山”之名也传到我国,多将建有佛教寺庙的高山称为“香山”。我国现有大大小小的“香山”30余处,北京的香山只是其中的一座。它因“香山寺”而得名。据文献记载:至迟在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此地就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寺院,叫“大永安寺”,因其山中泉涌溪流,水似甘露,也称甘露寺。明正统六年(1441年),太监范宏出资扩建该寺,奏请皇帝敕赐了“香山永安禅寺”之名,简称“香山寺”,故将该寺所依的高山称为“香山”,它也是佛教之山。
香山因景色别具特色而被列入“世界名山”
香山之所以被列入世界名山,主要源于著名的香山红叶,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闭幕式上那“万叶飘丹”的场景,让世界知道了北京香山有着层林尽染的红叶,并受到世界名山协会的青睐。“七分秋色在香山”,到香山观赏红叶是人们的首选。每至金秋时节,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登高望远,一派“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绮丽景象。
有关香山红叶较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金代诗人周昂《香山》一诗:“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可见香山红叶在金代已具规模。明代文人朱国乍《秋入香山》也有诗曰:“置身着色屏风中,梨叶新红柿子黄”,描写了西山一带秋色的浓艳和山野情趣。明代布衣诗人谢榛更有诗曰:“红云看不彻,漠漠杏花林”,可见明朝香山还多杏树,杏树入秋变红、黄之色,为当时香山秋色添上一笔色彩。至清代,香山辟为皇家园囿,乾隆皇帝亲题静宜园二十八景中,就有“绚秋林”一景。乾隆在其《绚秋林》一诗的序中写道:“深秋霜老,丹黄朱翠,幻色炫彩,朝旭初射,夕阳返照,绮缬不足拟其丽,巧匠设色不能穷其工。”而其诗为:“嶂叶经霜染,迎辉紫翠纷。绚秋堪入画,开锦恰过云。”生动地描写了香山深秋一派绮丽的景色。(本文节选自《光阴里的老北京》)
《光阴里的老北京》
ISBN:978-7-5166-2907-9
户力平 著
新华出版社 2017年1月
定价:3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