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恭维话是香水,可以闻,但不能吞

2021-02-04 14:48 新华出版社

清朝末年,著名学者俞樾在他的《一笑》中,讲过一个故事:

有位京官,要调到外地上任。临行前,他去跟恩师辞别。恩师对他说:“外地不比京城,在那儿做官很不容易,你应该谨慎行事。”

京官说:“没关系。现在的人都喜欢听好话,我呀,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见人就送他一顶,当不至于有什么麻烦。”

恩师一听这话,很生气,以教训的口吻对京官说:“我反复告诉过你,做人要正直,对人也该如此,你怎么能这样?”

京官说:“恩师息怒,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知道,天底下像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能有几位呢?”

京官的话刚说完,恩师就得意地点了点头说:“你说的倒也是。”

从恩师家中出来,京官对他的朋友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仅剩下九十九顶了!”

这个故事虽然是个笑话,但却说明一个问题:谁都喜欢听赞扬的话,就连那位教育学生“为人要正直”的老师也未能免俗。

为什么人们喜欢听赞扬的话?因为每个人都有渴求别人赞扬的心理期望。因此,遇到赞扬,都乐于接受。

尽管每个人都有渴求别人赞扬的心理期望,但面对他人的赞扬,还是头脑清醒一点好。尤其是身居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有时候一些人对你的赞扬并非是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赞扬,而是用恭维的话来逢迎、吹捧、谄媚你。

一些用恭维的话来逢迎、吹捧、谄媚你的人,会肆意夸大你的政绩和水平,会肆意拔高你的素质和能力,会肆意夸赞你的道德和风度。

对于“恭维话”,多数领导干部还是很有辨别能力的。他们知道哪些是符合实际的赞扬,哪些是逢迎、吹捧、谄媚的话。

但是,也有的领导干部缺乏这种识别的能力,将“恭维话”当作是对自己的评价之语,从而使那些善于逢迎、吹捧、谄媚的人得逞。

作为领导干部如果将“恭维话”当作是对自己的评价之语,会带来许多危害。

第一,扰乱心智。所谓扰乱心智,就是对人正常的思维、判断形成干扰,使其不能正确而客观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

领导干部如果心智被扰乱,就会妄自尊大,罔顾事实,从而造成决策失误。

比如,被处以死刑的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就是一个在赞扬声中妄自尊大,罔顾事实,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官员。

王怀忠曾经担任过阜阳市委书记。阜阳有干部讲:“没有王怀忠不敢说的话,没有王怀忠不敢干的事。”

阜阳,就是他的家天下。阜阳的土地,只有他的“一支笔”才有权批。

一些不法开发商因此而投其所好,带着年轻美貌的女子去陪他喝酒。他喝得高兴,就大笔一挥。

更有甚者,他还在酒桌上拍胸脯:“多喝一杯,平均一亩地均减价一万。”

据媒体报道,王怀忠在阜阳主政期间,凭借透支地方财力物力,策划了一系列的形象工程,一手制造了“阜阳神话”。

王怀忠“好大喜功”在阜阳是尽人皆知。那几年,在阜阳“大”字几乎是口号、标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构建工业大走廊、营造外贸大都市”,“十大农业舰队,五大农业工程”等等。

还有一件事情不能不提。1994年,王怀忠到东南亚转了一圈之后,回到阜阳,说是受到启发,决定在阜阳建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园,养一千只老虎和一万条巨鳄,进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龙潭虎穴”工程折腾了近3年之久,最后成了劳民伤财的工程。

王怀忠在任的时候,一些人知道他特别喜欢别人赞扬吹捧他,就投其所好,竭尽赞扬之能事。比如,有人就给他送过一幅字,上书:“颍(阜阳)亳两州一圣王”。王怀忠如获至宝,作为珍品收藏。

“圣王”?他还真好意思笑纳。

第二,故步自封。一个人如果将“恭维话”错当评价之语,他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就是能力超强,真的就是思想深刻,真的就是道德高尚。于是,他便飘飘然,不再注意能力的提升,不再注意思想的改造,不再注意道德的修养,从而故步自封起来。

故步自封会让一个人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窄,让一个人的格局变得也越来越小。

晚清名人左宗棠为什么在平定新疆之后再无功绩,就是沉湎于别人的吹捧中而不能自拔,甚至自己也逢人就吹,老夫当年在新疆如何如何,自诩为诸葛亮,“今亮”常挂在他的嘴边。后来,湖南的郭昆焘被人称作“新亮”,左宗棠就自称为“老亮”。

据《清稗类钞》记载,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之时,林寿图为藩司。藩司是官名,明清时为布政使的别称,指主管一省民政与财务的官员。

林寿图会作诗喜欢喝酒,还很诙谐幽默,左宗棠经常跟他饮酒赋诗聊天。

一天,林寿图正跟左宗棠笑谈的时候,前方传来捷报,林寿图盛赞左宗棠妙算如神,佩服不已。左宗棠听了,拍案自夸道:“此诸葛之所以为亮也。”点赞自己为“今亮”。

随后,两个人又谈论品评人物。左宗棠痛责时人自称诸葛者之多,林寿图看左宗棠表现出对自称诸葛亮的时人的不屑,也拍案道:“此葛亮之所以为诸(猪)也。”

其实,林寿图是说其他自称诸葛亮的人是猪,来衬托、吹捧左宗棠。但左宗棠却以为林寿图是在讽刺自己,两个人居然由此结怨。

这段记载让后人看到了左宗棠故步自封而且没有大格局的形象。

第三,败坏风气。“上有所好,下必趋之。”领导干部如果得意于别人的恭维、吹捧、谄媚,下面的人就会投其所好。于是,“阿谀之态不绝于前,奉承之声不绝于耳”。如此一来,就没有人愿意说实话、真话,也没有人敢说实话、真话。久而久之,歪风就要盛行,正气就得不到伸张。

比如说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别说是逆耳忠言,就是顺耳忠言他也听不进去。尤其是到了晚年,他越来越昏聩,自诩十全老人,认为自己有十大功绩,并将自己的功绩用四种文字,镌刻在石碑之上。

因为乾隆皇上好大喜功,他的身边就聚集了一大堆阿谀逢迎之徒。尤其是和珅,更是使尽浑身解数来讨好乾隆,而且取悦龙心还有术。

史书记载,和坤非常“善解高宗意”,且常出奇招。乾隆皇帝喜欢吟诗作赋,和珅早年就下工夫收集乾隆的诗作,并对乾隆用典、诗风、喜用的词句了解得一清二楚,这让乾隆皇帝对他另眼相看。

乾隆皇帝的母后归天时,和珅知道乾隆对母后感情深厚,他就时刻陪在乾隆身边,痛哭流涕,一连几天,茶不思,饭不想,如丧考妣。

和坤的阿谀逢迎、溜须拍马让乾隆皇帝很是受用,和坤也因此得到重用二十余年,而这二十年间吏治严重败坏,多地爆发起义,其闭关锁国政策也达到了顶峰,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统治出现了危机。

第四,用人失察。领导干部如果得意于别人的恭维,就会对吹捧和谄媚自己的人另眼相看、视为知己,并加以重用。如此一来,善于谄媚者会得到提拔,不善奉承者就会受到压制,从而造成用人失察。上面所说的乾隆皇帝与和珅就是如此。

唐代名相宋璟对待溢美之词的态度值得钦佩,值得学习。

宋璟为相期间,广州的官吏百姓“怀其惠政”,请为他立碑颂德。宋璟知道后,坚决拒绝,并对唐玄宗说:“臣之治不足纪”,广州的官吏百姓因为我是当朝宰相,“故为溢辞,徒成谄谀者”。他请求唐玄宗,纠正阿谀之风,“请自臣始”,建议下诏禁止阿谀之风。

对赞扬自己的话,领导干部要学会思辨。如果是符合实际的赞扬,应该把它作为对自己的激励;如果是“溢美之辞”,则要置之脑后,并警惕谄媚者。

有人说:“恭维的话就像是香水,你可以闻一闻,但千万不要把它吞下去。”这句话还真的挺有道理。

学会思辨赞扬的话,也是防止“捧杀”的良药。“捧杀”,是个典故。此典故出自《风俗通》:“长吏马肥,观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驰驱不已,至于死。”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有位官员养的马膘肥体壮,路人看到马奔跑得快便大加赞美,骑马的人听了这些话甚为得意,于是快马加鞭,让马奔跑不已,最终马被累死了。

“五四”运动爆发后,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1919年5月9日在辞职启示中引用了这个典故。其原话为:“吾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意思是说,杀你马的人就是在道旁给你的马鼓掌的人。爱之者就是害之者。也就是捧杀。

鲁迅先生曾经撰有《骂杀与捧杀》一文,今日依然值得品读。

(本文节选自《领导干部要有大格局》)

《领导干部要有大格局》

ISBN:978-7-5166-5457-6

刘玉瑛 著

新华出版社 2020年10月

定价:48.00元

责任编辑:黄采萧
0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