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一个炎热的夏日,汉文帝刘恒回到代国视察,面对自己做代王时经营了十五年的土地,面对辅佐他的故旧群臣,回想起做皇子时那么多年的隐忍生活,不禁心潮澎湃。
这一年,是公元前177年,汉文帝刘恒入继大统的第三年。这一年,对刘恒来说,十分艰难。对内,面对有拥立之功、却日益骄主自大的丞相周勃;对外,面对北方始终虎视眈眈的匈奴。此时形势严峻,内外交困,刘恒已经身心俱疲。如果失败,他将成为周勃手中的傀儡,甚至下一任皇帝的垫脚石。
然而,刘恒以高明政治家的形象,最终稳居在了政治舞台的中央。
刘恒入继大统的道路,真的很平坦。所以很多历史爱好者都说,他是最好命的皇子,过着一个普通皇子的日子,突然有一天,朝廷传来消息,说有一个皇位等着他去继承。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氏独揽大权。为了打破这种政治格局,公元前179年,功臣集团(跟着高祖建立政权的老兄弟)以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为首,发动了一场血腥的宫廷军事政变,粉碎了吕氏的势力,自己美称为“诸老安刘”。
这场政变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代王刘恒。
陈平和周勃诸老,分析了有资格当皇帝的人选。一是齐王刘襄,他是高祖之孙、原先的齐王刘肥之子,在“诛吕”中有首义之功。他敢作敢为,展现出超强的政治能力,而且自己有一班人马可以依靠。——很适合当皇帝吗?不。年纪轻轻,锋芒毕露,功臣集团很清楚,拥立这样一个政治强人,是自寻死路。
二是23岁的代王刘恒,最佳的皇帝人选,因为他有着温顺仁善的名声——表明他很容易控制,他的母家外戚也是如此——这就不容易再发生吕氏外戚专权的情况。刘恒一直是个不太受高祖待见的皇子。他的封地在代地,也就是今天的太原,既非膏腴之地,又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更惨的是,离北方的匈奴很近,是匈奴南侵的必经之地。在吕太后独揽大权、整肃刘氏宗族的过程中,对时局了然于胸的刘恒,选择了韬光养晦,婉拒了吕太后改封他为赵王的示好和笼络。这种低调,不但使得吕太后放松了对他的防范和打击,长远来说,更为他争取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公元前180年,长安的使者来了。
其实,天上掉下个皇位,说幸运也可以很幸运,说不幸也可能很不幸。
那么,真的就敢去继位吗?朝臣的拥立是真是假,贸然前往被功臣集团控制的长安,是否安全,代王不得不三思。他的心腹大臣中,有人反对进京,认为是圈套。有一位中尉宋昌,深入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人心向背,极力赞成代王进京。代王听取了宋昌的意见,认为值得冒险一试。可以想见,在偏安一隅的岁月里,刘恒也曾低调地网罗人才,而他自己,也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政治人物。
至于陈平、周勃这些狡猾的老政治家,不久就会知道,刘恒在登上皇帝宝座后,是否还温顺易控。
代王刘恒一进京,就给拥立他的老臣周勃来了个下马威。
周勃率领群臣在长安城郊迎接,上前说:“代王,请到一旁来,咱们单独聊一聊吧。”宋昌——又是这个厉害的宋昌——说:“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周勃于是立刻伏地,献上玉玺。
新天子在继位的傍晚乘车进入未央宫。曾经遥不可及的皇位,此刻已在掌握。然而,这只是他入继大统的第一步。未来,要怎样巩固政权,抓牢兵权,平衡各方势力,只要稍不留神,这种天降幸运可能就会变成杀身之祸。
当晚,刘恒就做了几项重要的安排。一是控制中央禁军,由他最信任的代国旧部宋昌、张武负责皇宫的保卫工作。二是颁布诏令,对吕氏集团做了“大逆”的定性,同时表彰周勃、陈平等人的诛逆行为。周勃和陈平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他们打错了算盘。刘恒,并不是想象中那个易于控制的小伙子。
继位之初,文帝心知肚明,功臣集团的拥立之功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处理好跟这批老臣的关系,他就别想坐稳皇位。
周勃和陈平,是功臣集团的两位首领人物。
周勃学识不多,是个大老粗,但他也是一位久经战阵的大将军,在军队中威望很高,在诛吕过程中振臂一呼,应者无数。对于这样一位有能力发动宫廷政变的人物,文帝既敬且畏,对他的提防之心从未松懈。表面上,文帝对周勃十分客气,经常亲自迎送。周勃也坦然而受,洋洋得意。
周勃任右丞相仅一个月,就听了别人的“点拨”,为让新皇帝心安而提出辞职,文帝立刻开心地批准。一年后,也就是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的十一月,文帝找了个很体面的借口,让周勃离开长安,回自己的封地,周勃已经无力反对。又过了一年,周勃受人诬告谋反,文帝下令重处。周勃在狱中受尽凌辱,虽然最终无罪释放,但此时的他,已经再也不敢正视文帝的威权了。究竟是什么人向周勃建议辞去丞相之职,是什么人告发他谋反,文帝又为何任由狱卒拷打周勃,这些都无从考证了。
陈平,其实在拥立代王继位的过程中,应居首功。但是,与直来直往的周勃不同,陈平足智多谋,心机深沉,自从文帝继位的第一个晚上,就知道自己再不可与之争锋,于是托病辞官。精明的陈平以周勃在诛吕之役中功劳最大为由,把右丞相之位让给周勃(右丞相高于左丞相)。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把周勃顶到右丞相的位置上让他跟文帝正面磕,陈平的精明可见一斑。文帝于是任陈平为左丞相,礼敬有加。一年后,陈平病逝。
后来,功臣集团的另外一位核心人物灌婴病故,文帝将自己做代王时的旧臣、同时也是功臣集团核心人物的张苍任命为丞相。
至此,仅用了四年时间,文帝就完全控制住了功臣集团。
此时的汉文帝,对内摆脱了功臣集团的钳制,他所倡导的政治理念得以推行,对外与匈奴和亲,争取到了国家和人民休养生息的宝贵时间。短短四年时间,汉文帝坐稳了皇帝的宝座,并且已经初露一位明君的风范,为此后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位恭俭的皇帝并不知道,他将会开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而他自己,在23年后,将会成为中国古代史上少有的几位明君之一。
刘恒是幸运的,历史选择了他。而他以自己的励精图治,无愧于历史的选择。
历史不是戏剧,历史比戏剧更精彩。想了解其中更细致的波谲云诡、跌宕起伏吗?想看到汉文帝怎样跟各方力量博弈,一局一局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吗?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资深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孙家洲教授全新力作《西汉朝廷“大洗牌”》,带你走进这段精彩的历史。(王琬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