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是中国最古老的观念之一。《尚书·洪范》记载,在周武王时代,周武王拜访商纣王的叔父箕子时,箕子谈到,他听说过去鲧用土堵洪水,把五行搞乱了,天帝大怒,就不把“洪范九章”传授给鲧。治理天下的常理遭到破坏,鲧被诛杀。禹继起,振兴大业,天帝就把“洪范九章”传授给禹,禹按此常理治理天下,出现了井然有序的局面。“洪范九章”的最后一章为“五福”,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按唐人孔颖达的解释,“五福者,谓人蒙福祐有五事也”,即一个人获得的幸福所体现的五个方面。在《尚书·洪范》中,“五福”被看作是上天传授给禹用以治理国家的,实际上就是禹为自己统治天下确立的人们应当追求的价值目标。
《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福”幸福观,在《诗经》中得到了发展。《诗经·大雅·文王》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永远都要与天命相配,但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追求尽可能多的幸福。《孟子》中两次引用这句诗文,足见孟子对这一思想的高度重视以及这一思想在当时的广泛影响。《诗经·小雅·蓼萧》有“和鸾雍雍,万福攸同”。“和鸾”是古代车上的铃铛,“雍雍”意思是声音和谐。这是一句祝福语,意为铃铛声音和谐优美,祝愿大家同福多福。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诗句已经将幸福与和谐联系起来。《诗经·大雅·大明》还有“昭事上帝,聿怀多福”的诗句。“聿”是语助词,“聿怀”意为“笃念”,诗句讲的是周文王言行谨慎,正大光明地侍奉上帝,心中念念不忘的是为百姓谋更多福祉,德性高尚,所以各国归附和推崇他。这里所说的意思是与前一诗句一致的,只不过讲的是君王为百姓谋幸福。
《礼记·祭统》云:“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对于这里所说的“无所不顺”,《礼记·祭统》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礼记》对幸福的阐述虽然有些许儒家的偏见,但注意到了幸福之完备百顺的性质,是对“幸福”概念的正确理解。其正确性在于,幸福被看作是人的整体生活的完善。《礼记》将幸福理解为百顺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如北宋张载就说:“至当之谓德,百顺之谓福。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无入而非百顺,故君子乐得其道。”(《正蒙·至当》)
综而观之,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国先民就已经有比较完整的“幸福”观念,包括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有考察表明,在《诗经》现存的305首诗歌中,“福”字出现过53次,可见当时“福”观念的普及程度。《尚书》中的“五福”观念、《诗经》中的“自求多福”观念,以及《礼记》中的“福者备也”观念,回答了“什么是幸福”和“如何获得幸福”这两个有关幸福的基本问题,因而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幸福观念,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传统幸福观。
中国传统幸福观内容丰富多彩,很难加以详述,但其基本内涵已包含在《诗经》“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的诗句之中。这一诗句的两个关键词体现了中国传统幸福观两个层次的基本含义。一是“多福”,即追求尽可能多的幸福。如果联系《礼记》对“福”的解释,那么,“多福”实际上意味着完备的幸福生活,即整体生活的幸福。民间对这种“多福”有一种极致的形容,即“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在传统价值观中,虽然“多福”并没有限度,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五福”。二是“自求”,即幸福不会从天降,求助自己幸福来。民间有许多说法表现了这种观念,如“天道酬勤”“天冷不冻织女手,饥荒不饿苦耕人”“勤快勤快,有饭有菜”等。所有这些说法无非是告诫人们,个人的幸福只能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来追求,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创造。从前面的阐述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幸福观虽然包含上述两层基本含义,但“五福”仍然是其中的核心内容。这不仅因为“五福”系统地回答了对于中国古人来说什么是幸福的问题,而且因为这种对幸福的理解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和中华民族个性。
虽然早在春秋以前一两千年我国就有了“五福”观念,并且后来被系统化为一种比较完整的幸福观,但是,自春秋一直到传统社会终结,思想家们似乎不怎么直接谈论幸福问题。不可否认,他们的思想中包含对幸福的理解,但都只是重视幸福的某一方面,如儒家重视仁义道德,道家重视人性回归,墨家重视社会治理,法家重视以法治国等。虽然诸子所重视的这些方面都与幸福有关联,但没有发现诸子中有人对幸福本身进行过专门探讨。例如,儒家和道家都谈圣人,但没有提出更没有回答圣人是不是福人的问题。孟子、老子和韩非谈到过福祸问题,但并不是从研究幸福的意义上涉及的。
先秦及其后来的思想家没有关于幸福的完整理论,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爆发。不过,春秋之前的中国幸福观念虽然没有在后来的思想家那里获得理论阐述和发展,但在民间得到了非同寻常的弘扬和发挥,中国民间文化包含极其丰富的幸福观念。远古的“五福”后来发展成为传统习俗,代表五个吉祥的祝福:寿比南山、恭喜发财、健康安宁、品德高尚、善始善终。传统习俗中,五福合起来就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后来,老“五福”更进一步世俗化为新“五福”,即福、禄、寿、喜、财。新“五福”分别代表了老百姓对幸福、升官、长寿、喜庆、发财五个方面的人生希望,它以朴素而直白的语言表达了百姓对生命的关注,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追求,所代表的是中国普通百姓的一种日常幸福观。
“五福”是中华民族特有价值追求的最典型标志,反映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和美好希冀,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宏观认识和总体把握。从这种意义上说,缺乏理论幸福观念的中国传统社会却拥有丰富的日常幸福观念或经验幸福观念。这也许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与西方思想家自古以来重视和研究幸福问题并产生诸多幸福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本文节选自《新时代中国幸福观》)
《新时代中国幸福观》
ISBN:978-7-5166-5609-9
江畅 著
新华出版社 2021年3月
定价:4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