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案年年有,今年“最”字头的案件仿佛多了那么一点儿。
在全面实行注册制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配套刑事规制力度也在同步提升,一些曾经震惊市场的大案在今年有了令人拍手称快的定论,一些尚未解决的案件和纠纷也为业内提供了弹性的讨论空间。
中国财富网梳理了2021年A股九宗“最”,同大家一起回顾2021年的典型大案。
最感慨
一代“药王”康美药业造假案落幕
关键词:
造假金额达900亿
全国首例特别代表人诉讼
引发市场对中介机构、保荐券商、董事等职业道德大讨论
背景:
2018年,一篇文章揭开了一代“药王”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的一角,此后一发不可收拾。经查,康美药业康美财务造假高达900亿元。
随着全国首例特别代表人诉讼一审判决的出炉,轰动一时的康美药业造假案终于有了一个令人拍手称快的结局。5.2万名康美药业的投资者共获赔约24.59亿元。
2021年4月,投服中心接受投资者特别授权,向法院申请作为五万余名投资者的特别代表人参加诉讼;11月12日,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康美药业及相关连带责任人对投资者作出赔偿;12月20日收盘后,判决生效,投资者表示已经开始收到赔偿款。
康美药业案引发了资本市场对会计机构、独董等“把关人”的灵魂拷问,其案件判决结果的意义更在于表明了司法部门依据法律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明确立场,给屡罚不止的上市公司造假风气敲响了警钟。
最具讨论性
“五洋债案”背后的纠纷:中介机构“责任定性”成焦点
关键词:
全国首例公司债券欺诈发行案
背景:
2017年7月,“15五洋债”“15五洋02”触发违约,两期债券本金合计13.6亿元。同年8月,五洋建设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五洋建设以虚假申报材料骗取中国证监会的公司债券公开发行审核许可。2018年至2019年,证监会分别对五洋建设、中介机构以及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罚。随后,五洋债投资者陆续起诉,国内首次启动普通代表人诉讼。2020年年末,法院一审判决五洋建设及相关中介机构对投资者承担赔偿责任,中介机构随即提出上诉,二审法院维持原判。此后,德邦证券提交再审申请书。
与康美药业案不同,“五洋债案”中,中介机构是否存在过失、是否要根据情况分级判定过失仍旧是当前的焦点。
在“五洋债案”案件中,德邦证券等四家中介机构竭力声明自身并无过错,不应该承担对投资者的连带赔偿责任。其中,案件执行标的超过530万元的德邦证券更是竭力声张,二审维持原判后仍旧提交再审申请书。据相关媒体报道,最高人民法院驳回了德邦证券提交的再审申请。
当前,业内对于“五洋债案”中介机构承担的连带赔偿责任一事的意见也不统一。但可知的是,由“五洋债案”开始,司法实践中对中介机构应该承担责任的边界认定将被重视。
最大快人心
北八道集团操纵证券市场案宣判
关键词:
炒作“次新股”
证监会行政处罚历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
阻挠执法,抓伤办案人员
背景:
该案系一起筹集巨量资金、使用众多账户炒作“次新股”的典型案件。2017年2至5月,北八道集团(下称北八道)及其实际控制人组织操盘团队,通过多个资金中介筹集数十亿资金,利用300多个证券账户,采用频繁对倒成交、盘中拉抬股价、快速封涨停等手法操纵“张家港行”“江阴银行”和“和胜股份”等多只次新股,合计获利9.5亿元。
日前北八道操纵证券市场案一审结果出炉。原实控人林庆丰等人及北八道集团被判罚金3亿元,相关涉案人员被判刑。
作为2018年20起典型违法案件之一,北八道因操纵证券市场被监管作出没一罚五的顶格处罚,罚没款总计约56.7亿元,为证监会行政处罚历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
值得一提的是,在监管部门调查中,该公司不止一次阻挠执法。不仅如此,在监管部门作出顶格处罚之后,北八道不服被诉处罚决定,曾向法院多次诉讼,均被一一驳回。
有关专家指出,北八道操纵案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北八道被证监会实施行政处罚后,刑法修正案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的罪状多次修正、细化,这使得监管的打击越来越精准、力度越来越大。
最奇葩
庄家赖账引发的“伪市值管理”大案
关键词:
叶飞举报中源家居等多家上市公司操纵股价
以市值管理为名义的操纵股市行为被重拳打击
背景:
5月,前私募冠军叶飞在微博上发文炮轰中源家居进行“市值管理”找的盘方蒲某迪向他提出锁仓代持,并许诺股价拉升30%,让他的下家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购买公司股票。结果,股票买入后,股价不断下跌使其出现较大损失,盘方赖账不付尾款。随后,5月16日证监会启动调查程序。
9月24日,证监会发布消息称,包括叶飞在内的相关人员已经被抓捕。此后,证监会陆续对相关公司展开调查以及立案。
经查,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史某等操纵团伙控制数十个证券账户,通过连续交易、对倒等违法方式拉抬“中源家居”“利通电子”股票价格,交易金额达30余亿元。
“叶飞举报案”揭开了证券业内的秘密,上市公司、操盘方、中介、代持方等通过隐秘的全产业链合作,操纵股价,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曾经,所谓的“市值管理圈”隐秘而刺激,黑吃黑且风险高,一些监管黑名单上的“江湖人物”也尽显身影。但随着监管明确对伪市值管理持零容忍态度,在相关案件调查结果出炉,相关人员被立案、抓捕之后,“伪市值管理”的时代日趋终结。
最有里程碑意义
周某堃操纵证券市场案判决生效,打响刑事查处操纵新三板证券市场的第一枪
关键词:
全国首例操纵“新三板”证券市场犯罪案
背景:
2017年以来,被告人周某堃操纵“新三板”股票市场谋取非法利益,伙同其他七名被告人,利用其实际控制的4个证券账户,采取约定交易操纵、洗售操纵、蛊惑交易操纵的方式,操纵多只“新三板”股票交易价格和交易量,运用营销“话术”或许诺返佣方式寻找合作代理商承销股票,以此获取差价利益。经核算,周某堃等人从中非法获利1.41亿余元,其中周某堃向各代理商返款1.29亿余元。
10月末,周某堃等八名被告人操纵证券市场案判决正式生效,作为全国首例操纵“新三板”证券市场犯罪案,该案的调查和判决情况备受关注。
9月30日,江西省宜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周某堃等八名被告人以犯操纵证券市场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至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一百万元至五万元不等的刑罚。
以往“新三板”刑事案件多为非法经营罪或诈骗罪,本案不同于常见的“新三板”股票刑事案件,检察院以被告涉嫌操纵证券市场罪提起公诉,打响了刑事查处操纵新三板证券市场的第一枪。随着北京交易所的建立,相关部门未来将适用新证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一)和相关司法解释对“新三板”操纵证券市场行为实施持续的精准打击,以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秩序交易。
最伤脑筋
粗糙的“专网通信”骗局,10多家上市公司卷入漩涡
关键词:
隋田力“百亿暴雷案”
海高通信实控人隋田力及旗下企业星地通等,通过其打造的“专网通信业务”供应链平台,构建出的“独特”业务模式——成套设备通过多家上市公司流向终端客户,上市公司营收增厚的同时,毛利率表现却不乐观;在只收到下游客户10%预付款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却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全额货款。
在该模式下,一旦下游客户欠款或上游供应商逾期供货,就会出现大额应收账款逾期、存货减值等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电气、宏达新材、瑞斯康达、汇鸿集团、中利集团等十余家上市公司相继爆出卷入隋田力设下的“专网通信”贸易骗局,初步统计涉案规模超百亿元。
截至目前,隋田力等人失联。案件仍被公安机关侦查之中。随着调查深入,这一A股市场上罕见的“惊天大案”有望水落石出。但值得深思的是,为何这么一个被业界称为粗糙的骗局,会有这么多上市公司“入局”?
最可笑
51岁股民操纵股价被罚4.46亿
关键词:
超级牛散操纵股价赚2亿,罚没4亿
自辩文化程度不高,请求减少罚款
背景:
70后散户潘日忠为实施操纵股价行为,自行借入部分证券账户,并通过配资中介董某、王某明配资借入部分证券账户,共控制并使用“戴某芳”等71个证券账户。通过非法操纵上述4只股票,潘日忠违法所得共计2.23亿元。
“我没文化,能不能少罚点?”牛散潘日忠这句话最近走红网络。
潘日忠通因操纵股价被没收违法所得2.23亿元,并处以相同金额罚款,共计罚没4.46亿元。这一案件刷新了2021年证监会对个人操纵市场行为的罚没金额纪录。
有趣的是,在听证过程中,潘日忠及其代理人提出,请求减轻处罚,只罚没违法所得。潘日忠及其代理人提出的具体理由包括:潘日忠不具有操纵证券市场的故意行为;潘日忠文化程度不高,对证券交易规则及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对涉案股票的交易方式不清楚。
证监会经复核后认为,当事人作为市场主体,知法、守法是基本要求;实施了违法行为的,不能因其不懂法、不知法而免责。
最可恨
“0元购”套路满满 原A股实控人集资诈骗125.7亿
关键词:
“0元购”套路
背景
2015年,原A股上市公司慧球科技(现名“天下秀”)的实际控制人顾国平开发金融APP,以在联璧等两个金融APP上注册账号、购买理财等方式就可以“0元购”的方式买到了路由器、体脂秤等电子产品。据法院披露,两个APP的非法集资行为共造成110.28万余名被害人实际经济损失125.73亿余元。
12月8日,上海一中院对顾国平以集资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值得深思的是,原慧球科技实控人顾国平的心都在资本运作上。在“暴雷潮”之前,他曾多次想通过资本运作、对赌的方式获得上市公司实控权,为其赚钱。他和曾经的“大佬”鲜言因为慧球科技的实控权展开较量,最后双双被监管处以终身不得进入市场的处罚措施。
最无厘头
前任举报郑爽偷税漏税牵出北京文化虚增收入大案
关键词:
1.6亿“阴阳合同”
背景:
2021年4月,郑爽前男友张恒爆料称,郑爽在2019年拍摄《倩女幽魂》期间,通过“阴阳合同”以及涉嫌偷逃税等方式,拿下了1.6亿元的天价片酬。郑爽的高额片酬被曝后,该片出品方北京文化随即被监管调查。
近日,郑爽向北京文化索要1.08亿元薪水一事让大家又想起来这场因情感纠纷牵出的北京文化财务造假案件。
监管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文化子公司北京世纪伙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2018年虚假转让《倩女幽魂》和《大宋宫词》两部电视剧的项目投资份额收益权,虚增收入4.6亿元,虚增净利润1.91亿元,2018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证监会对北京文化公司及董事长宋歌、董事张云龙等17名当事人予以行政处罚,并对时任副董事长娄晓曦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实际上,即使没有郑爽,北京文化的雷也会暴。佳品不断的北京文化在2019年业绩开始出现问题,此后走上暴雷之路。到底是行业洗牌下的影响,还是上市公司自身的能力问题?
视觉设计:王祺
视觉总监:张秀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