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业:谁是001号会员?

2018-11-13 07:57  中国财富网   孙亚琼   原创

谁是打开中国“期货大门”的第一人?我国第一家期货公司叫什么?时至今日它发展得怎样?谁又是今天期货业协会的001号会员?《资本市场NO.1》为您讲述期货的故事。

金秋十月,总让人想到丰收的喜悦。

丰收之后能不能卖个好价钱,却是农民一年中最紧张的事。

打开“期货大门”

时光倒流。

1990年,10月,河南郑州。

掌声中,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宣布开业。它是第一个引进期货机制、规范的国家级粮食批发市场。“期货”在当时主要与农产品挂钩,本应该十分接地气,但大部分农民并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图为90年代的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这一年,36岁的田源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选派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做访问研究。他住到了爱荷华州一户农民家里。

爱荷华州土壤肥沃,农产丰富,被称作“美国粮仓”,有点儿像田源的老家河南,可这里农民的生活却是另一番情形。

房东家摆着一台电脑,田源觉得很好奇。对方说,这电脑是一个交易所的会员带来的,电脑网站为他提供报价。这样一来,他种的粮食总能选择价格比较好的时候去卖。

房东一席话,激起田源内心一阵波澜。一户普通农民,居然能利用期货帮他赚到更多的钱,而大洋彼岸家乡的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粮食打下来就慌着去卖,扎推卖,卖得特别便宜,甚至是地板价。

从美国考察回来,田源逐渐萌生了一个念头:创办第一家“中”字头、能够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国内期货市场的公司!

(田源  图片来源:网易财经)

也就是1990年,上海一家机械厂,26岁的北京小伙许丹良从技术员开始,短短几年被提拔为厂长。他毕业于西安交大工程制冷专业,随着改革开放,电冰箱、空调……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许丹良读的专业在当时算得上炙手可热,所以,他很快得到重用,在同事眼里,前途无量、意气风发。

不过,那时候的许丹良并不知道什么是期货,更想不到,这两个字会跟他人生有什么瓜葛。

田源却不同。“期货”像个魔咒,始终萦绕脑海。那时,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田源已经被任命为价格组组长,局级级别,职位举足轻重,端的是多少人羡慕得流口水的铁饭碗。下海?谈何容易!

无限风光藏“隐忧”

1992年初春,乍暖还寒。

受到小平南巡讲话感召,一大批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纷纷下海创业。有人管那批企业家叫“92派”,他们中有陈东升、毛振华、郭广昌……,当然也有田源。

经过数月筹备,新中国第一家期货公司——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田源出任公司董事长。

那同样是金秋十月。

电视机传出“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成立”的新闻。

无巧不成书,从上海回北京休假的许丹良刚好打开电视,不经意瞥见这条新闻报道,这一瞥竟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物资部跟商业部联合发起中国国际期货公司,并且在美国CM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伦敦,代表中国获得了三个席位,当时我就想这个领域应该是比较新的。”

(图为许丹良接受中国财富网采访 )

“既然两个部委联合发起一家公司,那这家公司所在的行业对未来中国经济必然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我想新公司,它总得招员工,我就查114,完了之后到(金横)大厦来面试。”

对于期货,几乎一无所知,凭着114打听来的地址,许丹良好不容易找到了这家公司,却被告知,招聘已经结束了。

“其他的岗位都没有了,只有做业务的岗位,因为做业务人是不嫌多的,后来交易部总经理,也就是之后在郑州产品交易所做总经理的郭晓利接待了我,郭总说做业务可以,但是不管以前你是干什么的,到这从零开始!”

一无所知的行业,从零开始的领域……就这样,一个机械厂厂长,从上海回到北京,完成了他的“华丽转身”,即便在别人眼里,是那么地不理解。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双卡录音机播着港台流行歌曲,橱窗里的皮衣、喇叭裤仿佛向路人发出时代的呼唤。

端着铁饭碗的局级领导下海创业了,二十七八意气风发的厂长转行当业务员了。从90年到93年,短短三年之间,我国期货交易所发展到 50 多家,期货经纪机构将近一千家。很多人像田源和许丹良一样,奋不顾身,一头扎进期货领域。

“1994年初,国内交易所,几乎没有交易量,我们当时是做外盘的,外盘也分美盘,就美国、欧洲,还有远东盘,就日本、韩国、新加坡,我是做远东盘的。”

许丹良坐在办公室,回忆着当年的情形,“刚才你问我1995年能挣多少钱,我说那时候2、3万,不是年薪,是月薪!”

199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283元。万元户都是个稀缺概念,月薪2-3万!让很多人瞠目结舌。

(数据及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热烈的行情下,田源领导的中期迅速扩张,在全国设立了18家公司和代表处,几乎占领了所有要地。公司职工从最初的6个人发展到2000人。资本市场中,一度风光无限。

风光的背后,是很多从业者对风险缺乏认知。

付出“高昂代价”

“有点类似赌场,价格暴涨暴跌!在那个阶段,我们经历了对行情的恐惧。”许丹良说,“当时我记得做郑州绿豆、北京绿豆,瞬间从涨停板到跌停板,就是这样一种剧烈波动!因为当时看的不是基本面,仅仅是资金面。”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迅速膨胀的行业带来盲目无序的发展,为期货市场埋下隐患,加上期货本就是一个高风险行业。

上市品种重复设置、交易分散、发现价格的功能难以发挥,过度投机、交易欺诈等行为扰乱市场秩序……种种弊端累积在一起,政府有关部门开始对期货市场进行全面治理整顿。此后很多年,期货市场身处冰冷的寒冬。

作为第一家期货公司,中期同样在寒冬中瑟瑟发抖。

缺乏经验的扩张使中期公司付出了高昂代价。田源也曾坦言,在管理经验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快速布点实际上是快速地积累风险,留下隐患。

1994年至1999年,仅6年时间,中期的18家公司关闭了11家,2000员工淘汰到只剩下不足500人。

20年过去了,那段艰难的记忆仍旧存储在许丹良脑海中。那时的他已经从普通业务员升为了交易部总经理。

“98、99年的时候,公司困难到发不出工资来,我作为交易部总经理,一年半没拿到一分钱工资!”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唱着《潇洒走一回》,一大批跟风冲入期货的人,转身离开。对于大众,“期货”这个词如洪水猛兽,不敢靠近。

血的教训、高昂的代价,使田源认识到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与内控制度。“这一条是期货业的生命线!”田源说,“在世界上,因发生重大风险而破产的期货公司比比皆是,风险夺走公司所有的利润、所有的资本金和公司的未来。”

众所周知的是,此后,田源在中期公司北京总部的门口设计了一块风险台地,铺上凹凸不平的毛石,寓意风险就在脚下。

采访中,记者问许丹良,那个时候想没想过转行?

他说,当时仍然坚信,这行业未来一定会有发展。

可是,已经被称为“中国期货业教父”的田源却在97年调任诚通集团董事长。

那是段难熬的日子。期货领域近50家交易所仅剩下3家,数十个品种剩下12个,2000多个经纪公司和代理机构剩下180家,年成交金额从最高的10万亿元急跌至1.6万亿元。

坎坷中走向规范

“这些年一个人|风也过雨也走|有过泪有过错|还记得坚持什么……”温柔略带沧桑的嗓音在午后,循环播放。

新千年钟声响起,历经坎坷的期货业终于在21世纪步入平稳规范发展阶段。

可在增资与股权变换中,1992年成立的中国国际期货经纪公司逐渐土崩瓦解。终于在2010年,演变为上海中期、北京中期和国际期货,他们之间也不存在任何关系。许丹良所在的北京中期之后投奔方正,更名为方正中期。期货业协会001号会员的牌子,如今留在了北京方正中期。

从001到149

(田源 图片来源:搜狐网)

64岁的田源,现在是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转身投资健康产业。有人说他成为了一个符号,符号的意义不仅在于中国最大期货公司的创始人,更重要的是他开辟了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行业,创建了这个年交易额超百万亿的资本市场。

54岁的许丹良,已经是方正中期总裁,他的办公室在东三环泰康金融大厦,里面始终放着一面国旗。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我国期货公司已经达到149家。从001到149,期货的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等功能,逐渐为越来越多企业服务,这些年机构客户明显高于个人投资者,对于很多普通农民来说,期货仍然是个谜,而对于田源、许丹良他们来说,中国期货业,才刚刚开始。

窗外,已过金秋十月。

责任编辑:张维嘉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