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人民币以凌厉攻势成功扭转技术颓势。随着外汇约束趋缓,货币政策内外平衡压力将有所减轻,相机调整空间得以拓宽。2019年,面对复杂的内外部形势,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增强前瞻性、灵活性、针对性,适时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自1月9日开始,人民币一连三日对美元较快升值。以11日收盘价计,短短三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1079基点,升幅达到1.6%;当周在岸人民币升值1163基点,幅度为1.72%,单周升值幅度创2005年7月汇改以后最大。
人民币超预期表现源于多因素共同推动。
影响汇率走势核心变量仍在基本面。市场修正过度悲观基本面预期,为人民币汇率重估埋下伏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近期纷纷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在此背景下,不少机构预计,信用扩张将现好转,叠加贸易紧张局势趋缓,从内外两个维度减轻市场对经济增长悲观预期。
美元阶段性调整,也是人民币较快升值的因素之一。美元指数已连跌四周。虽然美国经济仍维持领先表现,但随着减税效应递减和加息影响发酵,经济增长逐渐显现放缓迹象。从民间到官方,对美联储放缓货币政策从紧节奏呼声增强。美联储态度也的确在最近出现了一些微妙变化。美联储日前公布的2018年12月议息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对进一步加息的态度较此前更谨慎。经济与货币政策周期上的领先优势,是过去这一轮美元上行周期的基石。未来这一领先优势可能减弱,美元在2019年继续强势上行几率不大。
交易性因素也起到一定助推作用。前期人民币处于贬值趋势,企业倾向于少结汇、多持汇,加之春节前不少企业有财务核算、海外利润汇回要求,积压不少结汇需求。最近美元跌势加快,企业结汇意愿增强,一旦出现短期集中卖出美元的现象,很可能放大人民币对美元短期升值幅度。
当然,人民币在技术上转“牛”,仍可能被证伪。断言人民币进入趋势性升值为时尚早,中短期汇价运行仍可能面临反复和波动,但鉴于外部风险收敛、市场预期改善,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最大的阶段已过,短期较快升值也为应对潜在波动预留缓冲空间。
一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在多目标平衡机制下,呈相机抉择调控特征。2018年,面对内外部形势突变、宏观杠杆率趋稳,货币政策关注点重新向稳增长倾斜,央行采取一系列逆周期措施。然而,汇率贬值与资本外流风险对货币政策调整造成一定约束。虽然货币当局坚持“以我为主”,但也强调兼顾“内外均衡”。倘若人民币贬值压力趋缓,无疑将拓宽货币相机调整空间。
当前我国经济仍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一系列逆周期政策见到实效还需一定过程。2019年伊始,央行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完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口径、宣布全面降准1个百分点,持续印证“宽货币”取向。随着外汇约束趋于缓解,货币政策内外平衡压力将有所减轻,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增强前瞻性、灵活性、针对性,适时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流动性有望维持合理充裕,市场利率水平具备下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