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群雄争霸,逐鹿华夏,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带着一群弟子奔波在各诸侯国之间,为的是探寻一块能够施展抱负和才华的土地。诸事不顺,在怅然失意之余,孔子做了一个他生平罕见的假设:如果我的主张实在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去海外。这段小插曲记载于《论语·公冶长》中。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注音全译四书》第66页
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实在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去海外。能跟从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字子路)吧!”
——《注音全译四书》第67页
孔子积极入世,为人民谋福祉,为华夏立规仪,为教育行世范,为文明续新篇。只因热爱这片土地,孔子始终并未远离。即便在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孔子依旧散发出能够照耀世人的人性光辉,他活出了一段不可逾越的巅峰人生。后世对他的认可标签和溢美之辞数不胜数: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教创始人、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文圣、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一统文脉的圣人,在入世探索的道路上却屡屡碰壁。可谓生不逢时却又生逢其时。生不逢时所以不能施展人生抱负,生逢其时所以可以立言立教。
孔子影响巨大,其影响力已经超越时空。从历史角度看,许多王朝的兴盛皆与其相关;从地理角度看,东亚的中日韩越等国又被统称为儒家文化圈。在当前世界危机的应对中,以中日韩越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圈普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虽然一度处于风暴中心,现在却已经基本稳定了情况。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在当前危机风暴中无疑是最容易受到冲击的一个国家。中国政府充分调动各种力量来加以应对,不惜一切力量来挽救生命,而且不论老少和贫富。儒家传统思想下形成的社会共识是:老人不是累赘,而是经验与财富;要尊老爱幼,要孝敬父母。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注音全译四书》第63页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音全译四书》第43页
中国民众则展现出卓越的责任感和大局观——主动在家,不给政府和社会添麻烦。君子要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身准则和大局意识,这些儒家信条已经深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音全译四书》第2页
孔子的人生哲学大多具有现实意义。《论语·为政》中有关于认知方面的论述。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音全译四书》第50页
孔子告诉子路做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不要吹牛。放在当前危机防控这个角度,专业的事情要依靠专业的人来解决,中国政府在危机应对中充分尊重了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这些专业人士的意见和方案,专业人士能够发出强有力的声音,能够引起社会的共鸣,这对中国应对危机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所以在危机应对中,中国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严肃谨慎对待当前危机,已经在危机控制上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孔子所谓“乘桴浮于海”,不过是一个说出来的念头。百年以来,中国人面对国破家亡和经济落后,许多人远渡重洋,求学异乡,拼搏于异乡,有多少人能够轻松离别?有人不是故土难离?不是游子愁肠?
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
也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哪里是非洲?哪里是欧洲?
我美丽亲爱的故乡却在脑后。
怕回头,怕回头,一阵大风,雪浪上船头。
飕飕,吹散一天云雾一天愁。
——周太玄《过印度洋》
往事回首千年,沧海已变桑田。往事回首千年,今人何须乘桴浮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