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产业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的新热点和汽车业发展的制高点。近日,比亚迪宣布开放其汽车智能网联系统,为开发者提供开放的接口、车辆数据和控制权限。业界称,这开创了全球汽车领域的先河。随着新技术和新模式的不断涌现,汽车产业创新进入了新阶段。
开放平台打破汽车封闭僵局
日前,比亚迪公司举行了首次开发者大会,正式实施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的汽车智能化战略。业内人士表示,这标志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智能手机、互联网等领域,开发者大会已经司空见惯,但汽车领域的开发者大会还是第一次。相对来说,目前的汽车系统还是封闭的。除了整车制造厂和供应商外,其他人很难在某个汽车产品上增加或减少功能。而比亚迪此次基于自家的DiLink智能网联系统,推出的“D++开放生态”平台,就打破了这一僵局:开发者的程序,可以通过DiLink智能网联系统,成为车载的一项功能,为消费者提供智能服务。这样一来,汽车就像手机一样,成为一个开源的平台。
据了解,比亚迪的“D++开放生态”平台由“车应用开发平台”和“自动驾驶线控平台”两部分组成。其中,“车应用开发平台”是比亚迪为开发者提供的车载应用开发平台。而“自动驾驶线控平台”则主要面向各类开发自动驾驶技术的公司,比亚迪会提供自动驾驶线控车辆,开放车辆控制权限,并结合开发者需求,对车辆做出优化调整,以降低自动驾驶研发难度,缩短研发时长。
比亚迪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比亚迪将成为一家智能汽车硬件平台提供商,而汽车行业会于2035年前进入智能化时代。
他说,“汽车传感器一旦开放,代表着城市数据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它为智慧城市带来了无限想象。例如,深圳目前已是全球智能城市的典范,但分布在大街小巷的传感器终端只有几十万个。而每个车厂如果能将10%的产品对外开放,那将产生一亿多个移动传感终端。”
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认为,在这之前,汽车业的开放并不是一个常态,比亚迪此举可说是开创了一个新阶段。目前,百度与比亚迪已在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百度车载地图将覆盖比亚迪汽车全系产品,同时L3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也将在未来三年实现量产。
开启万亿级车联网市场
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变革创新,政策层面也在不断推进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王卫明日前表示,随着技术、需求、政策等的共同推进,车联网万亿级市场即将开启。
据介绍,随着5G商用加速和自动驾驶技术逐步走向成熟,车联网将产生质变,包括非安全性车联网、安全相关的车联网、多系统车联网的服务支持和网络环境等都将大大加强。未来,车联网将不只限于娱乐、导航等简单的场景,而成为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的基础和关键,二者互为促进,交互发展。
王卫明说,“我国已围绕战略、技术路径和体系建设三个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引领行业发展。”目前,工信部和国家标准委已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充分发挥标准在车联网产业生态环境构建中的顶层设计和基础引领作用,加快共性基础、关键技术、产业急需标准的研究制定,助力车联网行业健康发展。
业界表示,车联网有望成为物联网各垂直行业中率先成熟的细分领域。目前,上海、重庆等城市已先后出台了自动驾驶的路测法规,为自动驾驶搭建良好的基础环境,并有望提升自动驾驶技术的规范性和发展速度。
实际上,众多汽车生产企业也已把智能化作为了未来发展的重点。前不久,北京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钢宣称,智能化和新能源化就是北京汽车的未来战略方向。
产业跨界融合加速
随着智能化、车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汽车业与互联网、信息化等领域的跨界融合也越来越频繁和密切。
比亚迪此次开放汽车平台,为未来汽车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但就像智能手机一样,开放的平台必然会带来安全的担忧。因此,比亚迪与腾讯、360、阿里、华为、博世、科大讯飞等诸多企业合作,以最大程度地杜绝安全隐患。
360公司董事长兼CEO周鸿祎表示,当汽车把更多的传感器、更多的能力赋能给开发者,开发者的应用权力变得很大的时候,汽车的安全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只有汽车厂商、开发者和安全厂商三个在生态链上不同的角色合作起来,才能共同去解决安全的问题。
与此同时,面对车联网市场新的竞争,强强联合或是迎接新挑战的一个有效措施。在这一背景下,通信、汽车、互联网、交通运输等新旧行业的融合也势必进一步加强,传统企业和新兴企业的定位也将发生变化。
正是基于此,宝马近日与中国联通达成合作,联手拓展车联网和智能化技术。江苏赛麟汽车也与中国移动合作建设车联网生态,布局智慧交通领域,探索以5G为基础的智能驾驶、无人驾驶等技术应用。
除此之外,奔驰、宝马、大众、沃尔沃、通用、福特、本田、丰田、特斯拉、捷豹路虎等众多车企已纷纷与亚马逊、英特尔、思科、微软等高科技公司就汽车的智能化展开合作。
专家表示,未来的智能系统将会实现车与人、车与车、车与路测设施、车与网络等的融合互联。面对这一变化,传统汽车企业必定会将战略关注点向基于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和生态融合的出行服务、智慧交通等领域转移,以加快与互联网高技术企业的融合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