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信用债违约事件有所增加,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实际上,债务违约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表现,也是逐步打破刚兑、建立起市场化约束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的必经过程,应当客观理性看待当前债市违约风险及影响。
目前,国内债券市场风险形势总体稳定,违约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违约企业也未表现出趋势性、同质性的特征。
一是近期债券市场违约频次虽有所增加,但整体违约水平仍然较低。2018年上半年,公司信用类债券共有13家企业23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发行金额241亿元。但截至6月末,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后尚未兑付的金额663亿元,占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的比重为0.40%,不仅低于国际市场平均水平,也低于2017年末商业银行1.74%的不良贷款率水平。
二是当前债券市场违约企业呈现点状分布,未出现行业和区域集聚特征。违约企业广泛分布在化工、服装、电力、信息技术、土木工程、环保等多个细分行业,在区域上涉及辽宁、北京、上海、湖北等十余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但需要注意的是,今年发生违约的企业超过半数是民营企业,这与部分民企经营激进、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民企发展过于依赖外债推动,内生增长动力相对不足,资金周转对再融资依赖程度高。
三是当前宏观经济基本面较为稳定,债券市场发行融资渠道较为畅通,债券市场不存在大规模违约的基础。2016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企稳运行,大多数行业企业经营情况好转。从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发债的企业看,2380家企业中,2017年存续企业的营业收入较2016年同比增长超过10%、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20%。2018年以来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比去年虽有所趋缓,但依然处于新常态以来的较高水平,企业偿付能力增强。此外,近期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明显回暖,2018年上半年共发行3.13万亿元,同比增长46.8%。与此同时,债券收益率整体下行明显,截至7月2日,三年期AAA级信用债到期收益率为4.51%,较2017年底下行78个基点。
应该看到,此轮债券市场违约增多是全社会债务快速积累后,在去杠杆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下的阶段性现象。前几年,信托、理财、资产证券化等资管业务规模增长迅速,为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当前的债务违约实际上是前期过快累积的债务风险的滞后反应。只是债券市场作为透明度较高的市场,有风吹草动更易被媒体和市场关注,经过炒作后容易被夸大、误读,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今年以来的企业违约,虽然部分是由于信用收缩背景下,企业再融资难度加大,出现流动性风险所致。但梳理以往的债券违约事件,不难发现企业发生违约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行业不景气等外部诱因,也有企业自身经营不善等内生因素。
这其中,有些企业投资较为盲目,缺乏长期规划或过度追求多元化经营,甚至存在较突出的“短债长投”问题,财务杠杆过高,资金链处于“紧绷”状态,在投资项目收益不及预期、回款不及时或外部流动性支持减弱时兑付风险随之而来,例如凯迪生态、市场较为关注的盾安集团等企业均涉及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