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降准资金落地月余尚未启用 银行债转股面临两大难题

2018-08-08 08:00  证券时报

尽管年初以来,多部委出台了推动市场化债转股的政策,但市场化债转股的进展仍不尽如人意,阻碍市场化债转股推行的两大“拦路虎”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一方面,不少银行债转股从业人士直言银保监会近期发布的市场化债转股风险权重过高,资本约束太强,阻碍了银行做市场化债转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缺乏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也导致各家银行的债转股机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有储备项目也难以落地。

证券时报记者独家了解到,今年以来,国有大行落地实施的债转股项目新增规模仅有500亿左右,落地进展依旧缓慢。6月24日,央行宣布年内第3次定向降准,本次降准中,国有五大行所能释放的5000亿元左右的资金被要求用于支持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项目,但时隔一个多月,目前这部分降准资金仍未启用,主要原因在于监管部门与银行债转股机构就降准资金的价格存在分歧。

降准资金定价分歧大 寄希望于发债

证券时报记者从多位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即银行系债转股机构)独家了解到,虽然上一轮定向降准实施已一月有余,但此前央行要求的五大行降准所释放的5000亿左右的资金仍未对市场化债转股项目启用。多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希望按照年化1.62%的资金成本从银行手中拿到降准资金,但监管部门并不认可这一价位,希望能按照市场定价执行。可对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来说,由于债转股项目期限较长,按市场价格获得资金的成本太高,无法覆盖收益。

“市场价格基本是按照Shibor利率加点,或是参照同业拆借的市场利率。债转股都是投资的10年左右的长期股权,如果负债端资金配置的是市场化债权,一旦遇上利率波动,我们根本承受不起。”一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说,按照市场利率定价主要存在两方面制约:一是资金和项目容易期限错配;二是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承担不起高成本资金。

“一些大行做债转股项目更多的是把它当做政策性业务来看待,追求的收益不高,如果资金成本超过6%,再加上还要支付增值税,项目一般就亏本了。”上述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人士称。

不仅降准资金的使用价格未达成一致,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使用降准资金并不方便。有业内人士解释道,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从母行拿到降准资金,算作公司的表内资金,因此,股东授权的资金规模一般单笔不能超过10亿,如果超过10亿则需要经过母行股东大会的同意,流程太过复杂。而单个债转股项目动辄都是50亿左右的规模,降准资金只能解决很小一部分的资金需求,大头还需要从社会募集。

但在不少银行债转股从业人士看来,对市场化债转股项目资金来源打击最大的,还是资管新规。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一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自资管新规发布以来,债转股业务几乎处于停摆状态。此前,银行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银行理财资金,但资管新规中对期限错配、多层嵌套等方面的限制阻碍了理财资金“输血”市场化债转股项目。

降准资金使用不便、理财资金又被严卡,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筹资的希望主要寄托于发债。“我们现在也在考虑发债,这是当下唯一比较靠谱的出路。”上述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人士称。

今年6月底,银保监会发布《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相比于征求意见稿,《办法》对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发行金融债用以债转股的门槛大为放松。主要表现在,征求意见稿中曾明确要求发债机构要最近3年连续盈利,且最近3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对于资质良好但成立未满3年的实施机构,可由具有担保能力的担保人提供担保。

但在《办法》中,上述的要求均删除,大大放松了发债门槛。在资金用途方面,发债所募集的资金既可以用于收购银行债权,也可以作为流动性管理。

责任编辑:谢玥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