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

水产养殖险基本成摆设 相关保险体系亟待完善

2018-08-10 08:00  证券日报   李勇

十几天的持续高温,轻易地就蒸发了海参核心产区辽宁的数万吨养殖海参,初步统计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7亿元。记者了解到,从2013年起,大连市就开始试点相关海水养殖保险,目前有三家公司在开展相关业务,但广大海参业户投保的积极性非常低,在没有政府补贴政策的两家保险公司中,今年也仅有3户海参业户投保。

“海边已是哭声一片”,相关养殖业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今年的灾情让人措手不及,而如果大部分的养殖户今年都投保了海参养殖险,现在的状况肯定不同。

记者从大连瓦房店海参协会了解到的消息,一位投保了33万元的业户,将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660万元的理赔款。对于许多已经没钱投苗恢复生产的业户来说,这笔钱就是救命钱,也是起死回生翻身的本钱。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幸运儿少之又少。

其实,水产养殖险覆盖率低并不是海参养殖行业的个别现象,自1982年第一单商业水产保险至今,虽然中国水产养殖保险已有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我国的水产养殖保险还远未完善。中国渔业互保协会秘书长杨斌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透露,初步测算,2017年我国保险机构承保的养殖面积尚不足全国水产养殖可保面积的5‰。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项创新业务,人保财险在大连2013年,就曾推出一款风力指数保险,獐子岛当时就是投保的客户,但很长的时间内,在大连投保的客户基本就獐子岛一家,且在2016年曾发生过一次8000余万元的高额理赔。由于产品设计的初期相关数据并不完善,保险公司后来调整了相关的参数,后续两家公司就没有了进一步的合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水产养殖险覆盖率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水产养殖是一个需要专业养殖技术和风险管理的高风险产业,风险因素多且复杂,而且相比陆地养殖,存货难于盘点统计,查勘定损难,很多商业保险公司并不愿意参与。一位大型海产养殖企业的管理人员就曾对记者表示,“‘死要见尸’,现实中,受灾后却可能连个壳都看不到。特别是海参,死掉后很快就化成水了,根本就没法统计。”此外,在保险产品的设计中,可以参照考量的可用数据有限,而且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行业集中度并不高,家庭作坊式的小户经营占了很大的比重,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弱,也为保险公司进行保险损失核定及风险查勘带来巨大挑战。

在锦州的海参养殖户就对记者表示,从没听说过养殖海参还可以投保,而且其曾到一些保险公司打听过,根本就没有相关的产品可保。

獐子岛董秘孙福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型规范化的企业还好,有充分的披露信息和完备的财务记录,而大部分普通养殖户的规模很小,经营粗放,种苗的来源不确定,投料记录也不完整,设施抗风险能力也差,都会给出险后的查勘定损带来非常大的困难,而且存在着道德上的风险,市场上的水产养殖险产品并不多。

除了产品上的原因,现实中养殖户的投保意愿也不高。瓦房店海参协会的王明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海参的养殖投入成本在6000元至8000元左右。按2018年的标准,投保一亩气温指数养殖险保费是100元至300元,最高可理赔2000元至6000元。虽然无法完全覆盖全部的投入,但至少可以解决受灾后的再发展的问题。但也有养殖户向记者表示,影响海参的因素很多,高温,降雨、盐度、风暴潮、漏油等等都可能会造成致命的影响,而目前的保险只考虑了温度单一的指标,还不能完全规避全部的风险,认为投保并不一定划算。

责任编辑:谢玥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