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的7-11外卖到了,请慢用,谢谢!”
如今,打开美团外卖、饿了么等外卖软件,居然可以搜索到7-11、全家、罗森等耳熟能详的传统便利店,而且上面的品种似乎还更多一些。
日前,在成都、重庆、天津等城市的7-11便利店均开通外卖业务后,北京7-11的251家店也全部接入了美团外卖平台,并将继续洽谈合作其他外卖平台。据了解,此次上线的商品SKU数达1000多种。在享受外卖服务时,顾客可在下单时提出加热要求,门店会进行加热处理后再配送。一些冷藏冷冻食品也会与冰袋一起配送到客人手中,确保配送温度。
事实上,这三年,便利店牵手外卖平台,已成新常态。在电商冲击之下,传统零售可谓一片哀嚎,可便利店这种形态却在行业增速和线下门店数量中走出独立“行情”,就像传统零售中的“不倒翁”,始终占据稳定的市场份额。
但近两年互联网外卖的蓬勃发展使其也不能高枕无忧,最后一公里的争夺战越来越烈,让便利店的危机感油然而生,或许主动接入外卖平台是其积极应战的不二法门,毕竟,连咖啡巨头星巴克也迈出了这一步。
最后一公里的“保卫战”
实际上,便利店牵手外卖平台的故事在这三年一直都在发生。
2015年2月,全家便利在其1000多家门店中挑选了大概280家与百度外卖开始合作;
2016年,重庆7-11便利店也接入了美团、京东到家等平台;
今年2月,全家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的212家核心地段门店入驻京东到家,计划到今年底,还会有500多个全家便利店陆续入驻这一平台。
近日,又是7-11。北京市所有7-11便利店门店已全面接入美团外卖平台,门店内大部分商品都会在美团外卖平台上线。
便利店一时成了香饽饽。
但就在半年前,北京7-11还声称不考虑外卖渠道。其相关负责人表示“叫外卖不是顾客真正想要的,顾客真正想要的是方便。这一点外卖平台通过送到家来实现,而7-11依靠多开门店也可以做到。如果把自己的商品交给外卖平台配送,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长项。”然而时隔仅半年,北京7-11还是妥协了。
为何便利店们都纷纷“触网”?实际上,在电商冲击传统零售的情况下,便利店一直都保持不错的姿态和市场份额。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波士顿咨询在北京联合推出《2018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连锁品牌便利店行业增速同比达23%,门店数量达到10.6万家,市场规模超过1900亿元。那么,危机感何来?
有业内人士分析,无人零售、无人货架等新零售业态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抢夺了便利店在办公、社区场景的一些市场份额,使得便利店不得不思考最后一公里的“保卫战”。确实,如今无论是社区超市、物流配送还是共享出行,都在争夺最后一公里的生意,便利店已然成为了各大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争相抢夺的一片“新土壤”。如此看来,外卖平台的确是便利店业务发力的落脚点,因为成熟的外卖平台拥有海量的用户和流量,以及成熟的配送体系,与便利店形成优势互补。
效果悄然凸显,变革仍在路上
接入外卖平台后,效果怎样?据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了解,一个名为“邻几便利”的连锁店,借助饿了么平台,实现单店交易额增长4倍的业绩。而且在刚刚过去的6·18大促中,邻几便利更是创下单日16000单的全国纪录。
该便利店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了外卖平台后,便利店在夜间的效率有了显著提升。晚上9点到凌晨2点的线上订单占比已经达到全天的三成,超过了线下夜间的订单比例。另外,除了美团和饿了么两个巨头外,京东到家的力量也不可忽视。据悉,目前京东到家入驻的便利店总数超过4000家,此外,今年初,京东到家上所有便利店业态的销售额(GMV)超过了去年同期的3倍。
而负责运营重庆7-11的新玖商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坤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目前与外卖平台合作的效果来看,非常不错。重庆7-11是电商平台京东到家成交单数增加最快的商户,仅仅6个月就在数据上超越了所有大卖场和同行。
罗森相关负责人也曾公开表示,便利店的面积毕竟有限,能够呈现出来的商品很少,借助外卖平台可以进一步拓展便利店的商品和服务。但是能否提高销售还是未知数,但至少在网购一族里可以增加公司的品牌效应。
如今便利店线上线下流量的整合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新资本和和新技术的介入无疑使得便利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不变革,对便利店来说一定会是个冲击。王坤认为,将来便利店在新零售方面会有两个突破:首先,社区便利店要有生鲜的核心能力,其次现代便利店要有供应链侧,包括中央厨房在内的强大研发能力。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这种改变短期内或许看不到真正的变化,但长期来看,一定给行业带来很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