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2016年底,亚马逊提出Go无人便利店的概念,直接推动了2017年国内无人便利店的创业热潮。
就在本周一,亚马逊在西雅图开设了第二家亚马逊Go无人便利店,比其预期的时间更早。与今年年初落地的第一家Go无人便利店不同,此次新开张的第二家店面规模较小,没有现场厨房和酒水区。不过,为了迎合上班族的需求,这家商店提供烘焙食品和即食食品,以及亚马逊自己类似Blue Apron的餐品。
据悉,这家无人店位于西雅图市中心的5th and Marion,营业时间是周一到周五早7点到晚7点。
跟首家Go无人便利店类似,在这家商店,用户首先使用智能手机应用扫码,亚马逊会跟踪用户在商店里的动线,当用户从货架上取下商品时直接从扫码的账户中扣款,无需排队结账。据了解,亚马逊Go无人便利店预计还将进军旧金山、洛杉矶和芝加哥等城市。
事实上,亚马逊Go无人便利店的概念从2016年底就提出,但受限于技术原因,直至今年年初才正式落地。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尽管诸多玩家入驻无人便利店赛道,并且吸纳了大量资本,但时至今日,能真正大面积落地的企业几乎没有。
最直观的还有,包括无人便利店在内的无人零售赛道,吸金能力早已大不如前。在业内人士看来,无人便利店已经成为巨头的“游戏”。
同样在今年年初,国内阿里和腾讯两家巨头公司也“悄悄”推出了自己的线下无人零售店产品,同样引起了国内市场的广泛关注。
1月21日,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上线了首家无人体验店WithAnt,主要售卖蚂蚁金服周边衍生产品。据悉,用户通过支付宝扫码进入店内,并挑选商品。如果用户想了解某件商品的详情,可将商品放在叫交互货架上,墙上LED屏幕会自动出现商品信息。结账时,只需要把商品放到一个装有传感器的盒子里,待商品被识别完毕后,用户直接拿着商品就可以走了,系统会自动在支付宝内扣款。
在阿里在去年7月推出无人超市“淘咖啡”、京东在去年双十一推出无人超市和无人便利店之后,腾讯也终于放出了自己的第一家无人快闪店。这家叫“We Life”的微信线下无人快闪店,在1月20日正式开店,选址在上海万象城。
在微信的官方介绍中,“在整个无人店中,微信支付、小程序、微信广告、卡券、立减金等玩法和能力都有所体现。”我们先遇到的是小程序,进入无人店前,消费者需要完成身份认证。扫一扫门上的小程序码,出现的是EasyGo的小程序,授权微信支付,开启免密代扣,出现相关协议,同意之后手机界面就会给出“开门”的提示。门店绿灯亮起,用户就能进去购物了。
业内人士指出,事实上,无人便利店要想真正做到便利,高密度的铺点是必须的,换句话说就是必须规模化。现有的无人便利店项目,一个“店铺”的投入成本从2万到20万不等,当“盒子”的规模化生产得以成立的时候,其生产成本也是会随之降低的。规模化不仅仅是对项目硬件设施生产的供应链提出了非常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对店内销售商品的供应链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后者,不仅仅是依靠资本就能得到很好解决。这也就更加意味着,巨头们可能更适合在这个赛道“驰骋”,而非创业玩家。
不过,截至目前,这些巨头们的无人便利店似乎也没有更多的动静。此前,启明创投合伙人黄佩华曾在接受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亚马逊,阿里,京东,腾讯等的入局是否意味着赛道已经进入巨头阶段,黄佩华认为大家还是处在尝试的阶段,巨头的斗争是线上结合线下,例如盒马鲜生,超级物种等就是转移线下服务很好的例子。巨头们其实只是在关注并掩饰自己的技术,主战场还是在大的超市,餐饮,零售加电商,可以说是整个新零售领域的全方面布局。创业企业的机会不会受到影响,黄佩华说,不会鼓励创业企业去做盒马鲜生类似模式,现在看到的创业公司,毕竟重点在选赛道,选切入点上。
她表示,对于无人便利店的前景当然是看好,首先便利店本身的增长态势依然迅速,跟其他零售业态比,呈现快速发展趋势,GDP同时带动消费,降低了成本结构,以前没有便利店的地方现在也可以生存。目前整个细分领域还是在跑马圈地,更多的优化数据阶段。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改变整个供应链。如果有足够多的数据可以帮助零售商,无人便利店的发展势头一定不可阻挡。
也有投资人指出,现有的所谓无人便利店,相较于传统便利店,只做了前段的技术升级,但是对于零售的核心——供应链的升级改造基本上是几乎没有涉及的。作为“新物种”,无人便利店更多将是从传统夫妻店手里抢生意,对于日系便利店的冲击不大。“很大原因是日系便利店的鲜食部分占据了30%-40%的销售额。虽然有F5未来商店这类的项目通过机械臂组合想解决鲜食销售的问题,但是这也对项目的扩张提出了新的难题。今后的无人便利店是补充而非主流,无人技术落地于其他实体零售业态才是大方向。”该投资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