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记者获悉,《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年至2019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或将很快出台。
从得到的文稿来看,在2018年采暖季,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不再规定限产比例,但各地仍需实施错峰生产,加大产能淘汰和压减力度。不过,最终出台的文件仍不排除调整的可能。
多位专家表示,受政策影响,钢价仍然有上行机会,而增量的需求会为钢材利润和价格提供一定支撑。
相较此前5%的目标,《方案》调整为,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左右。
最受市场关注的是,此次《方案》提出,对各类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未达到排污许可管理要求,或未按期完成2018年至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改造任务的企业,全面采取错峰生产措施,实施停产整治。对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的企业,要提高限产比例或实施停产。对行业污染排放绩效水平明显好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环保标杆企业,可不予限产。
兰格钢铁网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政策导向就是环保限产,严禁“一刀切”,这样对于环保达标的企业来说,可以稳定生产;而不达标的企业,将受到制约。从钢价走势来说,9月份市场出现一定的调整,经过市场的修复,四季度钢铁市场有望高位平稳运行。
按照《方案》要求,各省应制定重点行业差异化错峰生产绩效评价指导意见。各城市要结合本地产业结构和企业污染排放绩效情况,制定错峰生产实施方案,细化落实到企业具体生产线、工序和设备,并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措施。
有行业人士表示,多处变动说明政策并非全面放松,而是将限产的具体执行细节制定权力赋予地方,限产的力度则主要根据天气情况确定,使错峰生产的措施更加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