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初步统计,截止到昨日,今年以来市场共发行个人消费贷款类ABS产品59只(含企业ABS和信贷ABS),发行总规模约为134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约45%。
此外,包括信用卡分期、小额贷款等消费金融类的ABS产品发行金额环比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析认为,2017年年底,网络小贷ABS融资被纳入表内,合并计算杠杆率,发行ABS产品以减少资本占用的优势已不明显,严格限制了消费金融ABS的扩张。
消费金融类ABS年内已发行1342亿元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向消费驱动型转变,消费金融业务近两年来飞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各上市银行旗下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引人注目。消费金融ABS一方面由于现金流稳定、风险分散,普遍受投资人青睐;另一方面由于可以有效盘活信贷资产,减少资本占用而受发行主体的青睐。去年消费金融类ABS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业内普遍认为,今年以来消费金融类ABS将继续维持增长。但目前来看,这一情景并未持续。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的数据统计,截止到昨日,今年以来市场共发行个人消费贷款类ABS产品59只。其中,企业ABS产品54只,信贷ABS产品5只。合计发行规模为1342亿元。以此计算,这一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约45%。
此外,与个人消费相关的信用卡分期ABS产品中,今年以来,共发行5只产品,合计发行规模为470亿元,而2017年全年该类产品发行15只,规模为1310.36亿元。期限修正后,今年以来该类产品规模比去年同期也下降超过50%。其中,小额贷款类产品今年以来共发行7款,发行规模为67亿元,同比下降约62%。
融360此前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今年以来消费金融类ABS产品规模下降,主要是因为2017年底网络小贷ABS融资被纳入表内,合并计算杠杆率,严格限制了消费金融ABS的扩张。这一监管规定执行后,一度有消费金融ABS项目停滞甚至终止。
2017年年底,《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发,文件指出,应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审慎管理。以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名义融入的资金应与表内融资合并计算,合并后的融资总额与资本净额的比例暂按当地现行比例规定执行,各地不得进一步放宽或变相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融入资金的比例规定。这一规定的出台,极大减少了通过发行ABS产品,盘活信贷资产,减少净资本占用这一模式的优势,使小贷公司发行ABS的意愿降低。
从发行主体来看,今年以来,个人消费类ABS发行主体已经明显减少。去年发行多个产品的百度金融、拉卡拉网络小贷等公司,今年以来并没有新产品发行。
《证券日报》记者还发现,从今年以来发行的59只个人消费贷款类ABS产品的发行主体来看,阿里系仍占据绝对的份额,相关的产品有48只,其中“花呗”系列有29只产品,“借呗”系列发行了16只产品。总计发行金额为1058亿元。
为应对上述现金贷整治的新规,蚂蚁金服分别对旗下两家小贷公司进行增资。《证券日报》根据天眼查信息查询,今年2月27日,“花呗”系列产品的发行主体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20亿元增加到80亿元,增加了75%的注册资本。同日,“借呗”系列产品的发行主体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18.09亿元增加到40亿元,增加了近55%的注册资本。
除“阿里系”产品外,今年以来京东发行了3只个人消费贷款类ABS产品,分别为京东白条18号至20号;苏宁小贷作为发行主体发行了一款产品,规模为5亿元;小米小贷作为发行主体发行了一款产品,发行规模为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