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政的推动下港股今年迎来IPO大年,然而一边是港交所“锣不够敲”,一边是新股股价不断下探心理底线。据统计,年内港股新股破发率持续停留在7成上方,且除了高企的破发率外,三季度至今上市的60家新股中,首日破发率也由上半年的29.6%上升至40%,其中56家公司首日盘中破发,比率高达93.3%。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综合目前市场环境来看,港股新股承受着估值偏高、资金面环境不佳和投资情绪持续走低等压力,破发率高企甚至上市首日即出现大规模盘中破发,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但是长期来看,港股市场拥抱新经济仍是未来转型的出路,阵痛难免。
新股首日破发率上升
今年港股迎来IPO大年,融资环境宽松和新政的推动,是企业赴港上市的主因。然而在港交所频繁敲锣的同时,新股大面积破发也颇为吸引眼球。据10月10日的万得数据统计,截至当日,港股市场今年共有161只新股上市,其中125只破发,破发率高达77.64%,较上半年70.3%的破发率出现进一步的上升。目前较发行价跌幅超过50%的新股多达32只,跌幅在20%至50%之间的新股有60只。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也出现明显的飙升。据万得数据显示,7月1日至10月10日期间,共有60只新股上市,目前为止共17只破发,破发率71.67%;其中24只上市首日破发,首日破发率为40%,较上半年29.6%的首日破发率有明显的上升;而60只新股中更有56家在首日盘中跌破开盘价,包括小米集团、歌礼制药、华凌医药、美团点评、海底捞和华兴资本等多家明星公司,均未逃脱盘中破发的厄运。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新股破发率的走高和蔓延并非偶然。首先,牛市顶部的市场刚好符合了估值偏高的特征,此时上市公司会被与行业内标杆进行对标,从而获得更高的估值。然而,公司盈利却并不足以支撑偏高的估值,破发符合市场规律。其次,新股得不到足够资金的支撑。港股IPO散户参与新股申购,一般都会采取融资的方式。新股抽签,会出现超额认购率和融资比率的博弈。正常超额率会远高于融资比率。但市场资金面较差的时候,超额认购率可能会低于融资比率,券商便会要求客户补充保证金,否则强制平仓。一开盘便大规模强平,股价破发是大概率事件。第三,随着投资情绪大幅走低,增量资金变少甚至存量资金流出,初期炒新行情或还能稍作维持,而当下,新股上市当天已难逃破发厄运。
转型阵痛难免
毕马威最新统计显示,2018年香港或成为全球最大的IPO市场,预计IPO总额将超3000亿港元,是去年总额1226亿港元的两倍多,而今年前三季度的总额估计为2382亿港元。其中“新经济”公司的上市,贡献了三季度募集资金的近一半。而今年余下的时间内,港股或还将引来多家明星公司IPO,包括新东方在线、猫眼、沪江英语、宝宝树、兑吧、土巴兔、微盟等,香港市场正在转变为“新经济公司的中心”。
事实上,放眼美股10年与港股10年,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标普500指数自2009年3月见底后已经上涨了4倍多,与2007年高点相比已经翻倍。而港股今年初高点与2007年高点相比,仅上涨1300多点,市场人士表示,港股原地踏步,“失去了十年”。
港股资深评论员王雅媛表示,与美国市场在牛市表现中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港股市场中新的成分太少,更多的还是代表地产、金融、基建这些重资产的“旧经济”公司,科技股屈指可数,新经济公司更是凤毛麟角,炒来炒去,还是十年前上市的那些公司。并且即便港股市场不接纳新经济公司上市,在牛市顶部,也一样会有大量漫天要价、乃至直接沦为“壳”的公司IPO出现。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港股一不留神,也许会再失去10年。
业内人士也表示,香港IPO销售公开发售部分最少占IPO的10%,是给散户打新的。而“大头”在国际配售部分,对象是基石投资者、机构投资人,这部分占比90%,对IPO定价有决定性影响的其实是国际配售部分。当然,对冲基金有很大机会会在上市第一日抛售,而长线大基金和机构投资人会更看重价值投资的因素和未来行业的发展潜力。而随着越来越多互联网科技公司、生物医药公司在香港上市,陈旧的恒指与港股市场会腾笼换鸟、输入新的血液。而这些公司的发展潜力,会在下一轮资本市场繁荣之时成为带来丰厚的回报主力,这也是目前吸引资金持续投入香港新股市场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