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1月25日电 自去年8月开工建设以来,成都纽瑞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放射性药物创新平台与产业化项目已基本完成一期建设和生产线装修,并于今年10月取得了环保部门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用于治疗淋巴癌的放射性核素产品有望在明年5月上市。
“公司的产品早上市、早救人,就是造福社会。如果不是赶上了‘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我们可能会推迟大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才开工。”公司副总经理邓颖表示,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双流区域的首批试点单位,公司与双流区的发改、建设、环保、安监等10多个部门签订承诺书后很快开工,这不仅为公司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还提升了合作伙伴对公司的信任和估值,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
从传统的“挨个部门跑手续”的事前审批模式,向“企业书面承诺、行政机关按承诺书监管”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转变,“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可以使生产型企业开工前手续的办理时限从197天优化为60天,压缩70%。记者了解,目前,这一项目投资管理新体制已在整个四川复制推广。
这只是四川自贸区围绕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开展的改革创新之一。挂牌一年多以来,四川自贸区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两批共142项省级管理权限下放,99项“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已探索形成以“公证‘最多跑一次’”“生产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铁路运单金融化创新”为代表的350个制度创新成果。
11月13日下午,首趟通过“迪拜—钦州—成都”海铁联运线路运输的平行进口车抵达成都国际铁路港,车辆在完成清关后立即投放到本地汽车市场销售。通过海铁联运的方式运输,不仅缩短了运输里程和运送时间,还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
四川自贸试验区的三个片区分别具有临空、临铁、临江的优势。截至目前,成都国际地区航线已增至111条,有力带动了国际客货运量的持续增长;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3000余列,打通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海铁联运通道,站点遍布境外22个城市、境内14个城市;泸州港已开通直达日韩、台湾、香港等近洋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增长20%。
通过整合集成三种优势,四川自贸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多层次、多维度的开放格局初具雏形:深化“3区+N园”模式创新,在省内自贸区范围外建设一批与自贸区协同改革的“先行区”;川南临港片区与成都天府新区片区共建“无水港”,共享启运港出口退税等政策红利;建立川粤自贸试验区合作机制,与广西、甘肃等签订合作协议,与全国17个城市开展政务服务异地互办合作;与乌鲁木齐、兰州、西宁等开展中欧班列“集拼集运”联动试验,稳步提升重载率。
通过和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深居内陆的四川不断提升开放经济水平。
位于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区域的“中国—欧洲中心”启用一年多来,已吸引48家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办事机构入驻,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对欧综合交往平台和中西部地区对欧交往合作的新窗口。
这栋高192米、“国际范儿”十足的建筑,具有商品展示交易、技术交易、中小企业孵化、总部基地、经济发展促进机构办事中心、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等六大功能,还配套有剧院、展览、酒店等设施,让企业和机构能够“拎包入驻”。
今年1月在“中国—欧洲中心”揭幕成立的中英智慧质量工程技术研究院是一家中外联合成立的研究机构,专注质量创新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服务。目前,研究院已与成都的一家大型制造企业达成了长期的培训管理合作协议,并正在推动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和国内高校开展联合办学。
“‘中国—欧洲中心’提供了优越的办公环境,让我们非常省心;长远看,它国际化的定位,也有利于我们与其他入驻企业、机构开展交流、共同发展。”中英智慧质量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杨文超说。
成立于2006年的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是中欧双边政府共同支持搭建的国际合作平台,十余年来专注服务于中欧间的科技、贸易和投资促进活动。中心主任代伊伶表示,成都在多年对欧开放中已形成了一套国际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和经验,随着“一带一路”和自贸改革试验的深入推进,中欧企业、园区间的交流将日益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