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的持股“安全线”并不安全。上证报记者注意到,汉商集团、*ST康达、新华百货等控股权争斗案例中,两方阵营持股比例均在30%以上,部分要约收购成为决定胜负的“最后一击”,成为博弈场上的“绝杀”。
“30%的持股比例一直被视作‘安全线’,但近期多个案例表明,持股30%并非高枕无忧,控股权争夺战一样很激烈。”资深投行人士表示,此类控股权之争旷日持久耗时耗力,敌意收购方往往并非单纯的财务投资,而是有着战略投资意图。
“顶格”要约
汉商集团11月27日晚公告,阎志拟以15.79元/股的价格,要约收购2156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9.50%。若收购成行,卓尔系将合计持有汉商集团39.50%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目前,卓尔系持有汉商集团30%股权;第一大股东汉阳区国资办则持有35.01%股权,且其中5%的股份系今年初通过部分要约收购方式取得。
根据相关规定,总股本4亿股以下的上市公司,最低公众持股比例不得低于公司总股本的25%,否则将被退市。显然,阎志本次要约收购的数量经过了精密计算,若要约收购顺利实施,卓尔系与汉阳区国资办合计持股比例将达74.51%,双方的增持空间微乎其微,持股差距将被锁定。
高持股比例下的控股权争夺,还有新华百货。今年8月8日,新华百货大股东物美控股启动要约收购,拟收购6%的股份,最终实际收购了5.1%的股份,物美系合计持股比例增至40%,并表示还将继续在二级市场增持。
然而,物美控股的增持空间仅余区区205.88万股。三年前通过多次举牌进驻的宝银系,目前持有新华百货约33%的股份,加上高管团队和物美系持股,合计持股比例已接近74%,因规则所限,增持空间极为有限。“物美系若继续增持,将彻底锁死对手的增持空间,从而确保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市场人士分析,宝银系此前花费巨资不断增持,目前处于浮亏状态,必然不会“鱼死网破”让上市公司退市。
一言蔽之,物美系通过“顶格”部分要约收购锁死了增持空间,进而锁定了控股权地位。
鏖战五年多的京基集团,亦通过部分要约收购锁定战局。*ST康达数天前公告,京基集团要约收购股份过户手续办理完毕,公司控股股东由华超集团变更为京基集团,实际控制人由罗爱华变更为陈华。
在此之前,*ST康达的博弈格局十分微妙:华超集团与京基集团两大阵营的持股比例分别为31.66%和31.65%。通过本次要约收购10%股份,京基集团的持股比例一举增至41.65%。因规则所限,这样的持股差距已经足以让京基集团“高枕无忧”。
需要指出的是,结果或许只是表象。在新华百货、*ST康达旷日持久的控股权争夺战中,上演了口水仗与诉讼、出击与反制、董事会席位争夺等各种剧情,水面之下暗流涌动,精彩程度不输“宝万之争”,要约收购则成为最后一记“绝杀”。
醉翁之意
“要约收购的最大优势是,发起方可以在短时间内以确定的成本快速收获筹码。”投行人士表示,不过,为鼓励股东出售所持股票,要约价格必须有可观的溢价。比如,京基集团要约收购*ST康达10%的股份,要约价较市价上浮约20%,耗资达9.4亿元。卓尔系开出的要约价,较停牌前股价溢价达31.15%。
从公开信息测算,京基集团入主*ST康达累计耗资逾35亿元。从财务投资角度,大概率还处于浮亏状态。
外界不禁要问:京基集团图什么?从主营业务分析,京基集团和*ST康达的交集在于房地产开发。公开资料显示,*ST康达拥有大量低成本土地资源,公司官网资料披露,其位于深圳西乡的“山海上城”项目占地面积为1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0万左右平方米,可售面积达50万多平方米,预期山海上城销售额达300亿元,加上另一地产项目沙井康达尔工业园1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开发规模。京基集团是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商业经营与管理等多元化产业的集团公司,2017年度实现营业收入约85亿元。新任实控人陈华在公告中承诺,在要约收购完成后5年之内,解决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
醉翁之意不在酒。资本大鳄重金押注上述个股,并非只是看中一个“壳”。宝银系相中的新华百货,与卓尔系觊觎的汉商集团同属零售板块,拥有优质物业资产,而近年来商业资产的价值被低估。去年以来,中百集团、南宁百货、南京新百、津劝业等百货个股相继被举牌,亦与零售业板块估值低有很大关系。
对商战而言,最好的结局是斗而不破,寻找到利益平衡点。对于本次要约收购,阎志方面表示,看好汉商集团的发展潜力,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业务经验,帮助上市公司提升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上市公司持续盈利能力、促进上市公司稳定发展。
“外部机构长期持续性大比例增持的情况,一定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可以解释的,往往有更宏大的战略意图。”投行人士表示,在市场行情低迷的时期,发起部分要约收购是一举两得的事,既可以达到争夺控股权或夯实控股地位的目的,也可以借此摊薄持股成本,“但需要留意的是,这类个股的筹码被高度锁定,流动性不是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