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富

资本寒冬下,医疗健康早期风险投资应该怎么做?

2018-12-14 09:26  证券时报

在业内人士看来,医疗健康行业是少数能够抗周期、甚至逆周期的行业。但在整个创投行业都面临资本寒冬的状况下,当中的少部分领域也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12月13日,由三江资本主办,磐霖资本、盛鼎资本、博行资本、苇渡资本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生物与医疗健康投资大会”在上海举行。在“早期风险投资”主题环节上,磐霖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寅、红杉资本董事总经理顾翠萍、软银中国合伙人江敏、博行资本合伙人李振明、百奥财富合伙人吕胜以及达晨创投医疗投资总监吴迪分别分享了他们对当前环境下医疗健康领域早期投资的看法,三江资本创始合伙人杨翠华担任该场次主持。他们认为,在领域内的早期投资中,把握行业和企业的拐点是关键,创业者应当注重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结合。

早期投资应把握拐点

“从2008年开始,国内创投行业经历了金融危机、创业板引发的Pre-IPO热潮、大量新三板基金成立等过程,部分机构和企业在当中受伤。从现在来看,科创板推出后,对于创投机构而言,投资退出路径会更加便捷。”李振明表示。

李振明指出,从资本市场的现状来看,尽管港股今年修改了上市规则,吸引了一批中国境内研发类、未盈利、未有收入的公司赴港上市,但是结果大多破发,很多B轮进入的创投机构已经在“水下”了。此外,这些公司的股票在港股市场上交易量也很低。

对于医疗健康行业而言,李振明认为,近期的“4+7”带量采购政策对A股资本市场有一些影响,反推过来对早期投资的影响更大。这个政策对现在纯粹投一些按收入、利润上市的企业,打击是很大的。因此未来创投机构要选择投资的企业,本身应该有很强的研发能力,有产品的组合才能在A股得到很好的估值。

“对于做早期医疗健康行业投资的来说,考虑的是七八年甚至十年以后的事情,对这种短期的寒冬不敏感。”李振明说。

吴迪认为,在早期风险投资中,可以看到很多风险点,主要矛盾集中在业务模式、产品、行业所需要做的关键判断、决策是否能把握住。“在我们的体会中,早期风险投资如果要说有一类好的项目,就是能把握住核心拐点的项目,在这种拐点判断上给予核心支持和帮助,后续项目可以期待获得一个比较顺畅的发展。”

张寅则认为,除了把握公司的拐点外,把握行业的拐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以磐霖资本投资的瑞博生物为例,在投资的时候,瑞博生物所在的小儿药领域关注度并不高,且相关技术存在一些问题,成药性使用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但他们发现,在大企业进进出出的情况下,仍然有一批企业在行业中坚持,在他们看这个项目的时候,他们觉得行业即将迎来曙光。

“瑞博生物的创始人及其团队都是在这个行业当中耕耘多年的科学家,对行业非常熟悉,而且有非常深厚的资源。他们公司的策略是引进吸收和自主研发,跟行业内前列的企业都进行了合作。在行业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他们这种做法能够化解自身研发的风险。后来我们投资了他们的A轮,B轮时候追加投资,两年后行业也开始慢慢走出来了。”张寅说。

江敏则直言,即便是软银中国,从2018年的情况来看,在投资项目的时候纠结程度比过往更甚。“从今年上半年开始,软银中国的投资就开始放缓,从微观层面来看,的确寒冬传导效应是很明确的。”

但江敏也指出,现在投资机会是越来越好的。她表示,高估值的企业开始回归理性,以前所谓高估值但是产品能力差、团队不整齐的,慢慢在边缘徘徊,也给投资人发现好项目的机会。

解决医生痛点成热门领域

展望2019年,又有哪些细分领域值得关注?

顾翠萍提出了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药的靶点很多,但原来传统技术是没办法的。因此,他们会关注结合AI、生物化学计算等不同的手段创新,使得原来不能解决的靶点成为可能。第二个方向,美国的研究院现在有非常多的技术创新,这点对于投资团队判断以及后续帮助这些教授落地、转化的要求很高。

她指出,投资一个项目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做投资的时候,投资人可能是很理想化的状态,从管理到退出,她最近的体会就是信息交流。“投资的时候,我们都是逆市场眼光,公司的长期增长很多都是它的价值点。但当你退的时候,尤其是A股上市公司,很多时候二级市场交易的人的观点、看法、侧重点和一级市场有很多不同,这方面信息交流非常重要。”

她还强调,市场大环境以及细分板块系列环境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当你投一个项目的时候,都是把一些比较好的情境放在里面,但是退的时候可能那个情境已经不适用了。在估值下调的时候,怎么把握比较好的退出时间窗口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方方面面信息量的搜集,在做这个判断的时候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展望明年,我们比较关注的方向是AI、大数据、云计算和医疗的结合,其中大数据和传统医疗细分领域的集合具有非常大的前景。”吴迪分析说,客观上来说,行业内存在这样的需求倒逼,无论是整合的趋势还是整体运行效率提升的要求,成本的压力导致自身运营效率必然要提升。主观上来说,对于传统业务模式有深刻理解的,知道行业的节点在哪里,可以改善的点在哪里,同时具备强技术的能力,包括数据技术、AI技术、机器人技术、云计算技术,对于这一类是非常好的时机,前景会比较好。一旦成功了,整个医疗产业的面貌、运行方式都要重新认识。

“从技术革新的角度来看,如果把中国海量人口、得天独厚的市场天然带来的数据禀赋加入到生产要素的范畴里,它是一个新的领域,除了技术创新、人,再加上数据和信息,会对生产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吴迪说。

江敏指出,现阶段,对于创投机构而言,第一要强化投后管理,第二要抓住高估值企业估值回归的好机会。对于医疗健康行业投资而言,退出环节中有20%是IPO退出,80%是并购退出,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未来的话,一定不能仅仅考虑IPO的标准,判断合理的估值很重要。

她直言,在中国会发现,有很多技术创新型的公司,做到应用市场的时候其实是有误差的。“我们经常会保持和一线临床医生的高频互动,事实上医疗领域真正的需求方不是来自于患者,而是来自于医生,解决医生的问题才是根本。某种技术在应用角度上是不是有偏差,尤其在医疗的创新性技术领域,需要非常好的验证。”

临床出身的张寅同样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了为医生解决问题上。他表示,现在比较关注的项目类型是提升医生效率或者帮助医生解决问题、降低劳动强度的技术,比如AI技术等辅助诊断技术,帮助医生在影像、病理等方面提升效率,也包括机器人。

同时,他强调,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需求的刚性程度到底有多少,需要和医生有深度的沟通,包括对医疗整个环境包括诊疗过程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第二,技术应用到具体场景当中有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商业模式,是纯软件的东西还是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方式,能不能落地,能不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收入和利润。“一个好技术并不是一个好的生意,可能要关注能够产生商业价值的好的技术。”张寅说。

责任编辑:郭俊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