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流浪地球》强势掀起科幻文学热

2019-02-22 08:30 文艺报

在2019年春节档电影中,《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都是根据科幻文学作家刘慈欣的小说改编而成。尤其是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流浪地球》,截至目前国内票房已突破40亿元,观影人次超过8500万,海外票房突破500万美元,创下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绩,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一部现象级大片。借助这股硬核科幻观影热潮的强势推动,不仅科幻文学作品受到读者热捧,科幻文学的创作与发展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科幻文学迎来新的春天

一直以来,电影依赖原著小说IP火爆的例子屡见不鲜。而现在,影视剧等文学IP改编作品火爆后,反哺原著小说并推动其阅读量提升的趋势已是越来越明显。此次电影《流浪地球》的火爆,就全线带动了刘慈欣作品的热销。据悉,《流浪地球》小说原著春节期间卖出十余万册,《三体》更是高居销售榜单榜首,刘慈欣的其他短篇作品也纷纷进入当当小说畅销榜。京东数据显示,2019年科幻小说销售前5名中,刘慈欣的作品独占4席,其中《流浪地球》大年初一的销量就超过电影上映前一个月的平均日销量。2月11日至13日,天猫科幻小说销售量同比增长1800%,其中《流浪地球》3天卖出近3万册。不仅纸质书热销,刘慈欣的多部电子书在亚马逊、掌阅、中文在线等多个文学平台的阅读量也有了显著增长。

除此之外,近期一批科幻文学新作也如雨后春笋般集中与读者见面,《火星孤儿》《AI迷航》《人生算法》等众多新书扎堆上市。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刘洋的《火星孤儿》从校园生活切入,用神秘的悬念牵引读者,最终以逻辑严谨的科学设定,揭露出引爆想象的真相。读客文化策划、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肖遥的《AI迷航》将人带入一个机器觉醒、伦理混乱、文明重构的人机共存新世界。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陈楸帆科幻短篇集《人生算法》以一系列新奇的概念,直面当代人对科技发展的核心焦虑,并展开文学性的表达与哲学性的探讨。

科幻文学呼唤思想和艺术创新

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的科幻文学出现了多次热潮。宏大的科幻梦,一直扎根于中国人的文学艺术土壤中。当下,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文化产业升级的驱动,都使得科幻文学触角的深广程度远超之前任何一次科幻热潮,科幻文学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和喜爱。

小说《流浪地球》发表于2000年,当时国内的科幻文学出现繁荣迹象。刘慈欣谈到,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着力描写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科幻文学的特点是描写渺小人类个体与宏大自然、宇宙之间的关系。在《流浪地球》中,人类作为整体出现,不是不同个体、种族之间的冲突,而是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我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创作的,地球是全部历史、文化、文明之根的一个象征。带着地球一起在太空航行,表达了中国人对故土、对家园的感情和情怀。我在宇宙的大背景下去表现这种情怀。”清华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贾立元认为,刘慈欣的“一己之力”背后,其实是中国作家在学习、借鉴外国优秀科幻作品的基础上,从本民族的经验和冲动出发,去探索人类未来图景的长久努力。

科幻文学作家韩松表示,一个国家在成长为经济大国后,其实力必然在文化和科技上有所反映。想象力是大国实力重要的元素,《流浪地球》对中国近年来发展积累的实力进行了很好的展示。事实上,近年获得国内外重要科幻奖项的作品,无不把视角投向重大现实命题,涉及科学对社会和人性的影响、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变迁、中国在多元化世界中的位置、民族国家在太空时代的走向、人与宇宙的深层关系等,这或有助文艺摆脱视野局限,回到更广阔的人文关怀,焕发新的想象空间。另外,科幻作为一种更具国际话语体系特征的文学类型,正在做到融通中西、推陈出新,并走在现代知识和精神体系的生产者方向,因此也吸引了不少纯文学作家在创作中融入科幻元素。

科幻作品素有硬科幻和软科幻之分,高科技元素较浓厚的硬科幻是时下国内较为流行的,刘慈欣、王晋康、何夕、江波、陈楸帆、修新羽等科幻文学作家也是以创作硬科幻作品为主。修新羽表示,相对于“硬核”科幻,现在更提倡的是“核心”科幻的概念,即全部内容应当尊重科幻的某个核心设定并围绕此展开,而不是仅靠一些名词和数据堆积。

科幻文学与影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流浪地球》的大获成功,还标志着中国科幻走上了西方发展已久的“小说+电影”的立体化道路。从小说到电影,科幻终于从小众关注进入了大众视野。

2015年,刘慈欣凭借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获得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成为该奖项亚洲首位获奖者。之后,他的多部作品成为热门,卖出电影版权。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影协副主席喇培康介绍说,2012年,中影股份购买了三部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版权,分别是《超新星纪元》《微纪元》和《流浪地球》。2014年,中影股份决定首先启动《流浪地球》的拍摄工作。“这是因为科幻题材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电影创作源泉,而国产科幻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基本是一块空白,我们作为国有企业有必要也有责任带头尝试这类题材的创作。”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电影《流浪地球》突破了中国幻想类、穿越类影视作品“尚古”的传统,借助刘慈欣小说的建构,呈现了一个科学幻想基础上的未来世界。“这个‘地球流浪’的故事,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维度。”韩松认为,《流浪地球》有效引导了大众对科幻精神的认识。科幻想象不仅是以现实科学为基础的,更多是拓展想象而不是进行科普。只有正确认识科幻,才能使中国的科幻文艺在正常轨道上健康成长、长远发展。

在长期的科幻文学创作过程中,刘慈欣始终把科学当作一个故事的矿藏,并从里面提取故事资源。在他看来,国家发展为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电影产业的升级、综合国力的增强,将会有更多更好的科幻电影与观众见面。“要知道,最疯狂、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想象力就是前沿科学产生的。所以说,科幻作家必须从科学中寻找故事资源,因为别的地方这种资源找不到。”

责任编辑:黄采萧
0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