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由中国鲁迅研究会和北京鲁迅博物馆(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共同主办的“在文学与历史之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等学术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一百多人汇聚在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东方饭店发表论文,纪念一场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共同缅怀新文化先贤,梳理百年历史变迁的脉络,寻找文化创新的途径。
在开幕式上,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透露,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该馆正计划举办系列纪念活动。其中有一个是用近百件文物和文献资料,制作一个表现1919年中国方方面面的展览,名为《国民: 1919》。 展览中所涉职业很多,有总统、将军、教授、外交官、文人、工人等。 "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顾维钧、罗家伦,乃至外国的威尔逊、杜威等代表人物都将出现在展览中。"
“五四”运动虽然是一个突发事件,并且是后来一系列变化的起点。但它与此前几年发生的新文化运动有密切的关系。从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刊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在民众中取得影响,推动思想的开放和社会进步。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基础。五四运动在某些方面加速了新文化运动,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进程。
“今天还有人笼统地将那个时期的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就是注意两个运动之间的紧密联系。”黄乔生强调道,鲁馆在北京五四大街上的馆区,称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而非“五四”运动纪念馆,标举的是持续时间更长的新文化运动,自然也把“五四”运动包括在内。
另据介绍,他们还将在北大红楼举办《五四现场》展览,呈现从1919年5月4日学生开始游行到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这段历史。
“我们用运动期间的文物资料、照片和绘画作品,叙述这场波澜壮阔运动的全过程,呈现当时各行各业人们的面貌和情态。”黄乔生如是说。他还表示,利用学术界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翻检当时的报刊报道,介绍各阶层对运动的反应,目的是带领观众回到历史现场,用大量资料、各种视角诠释重大历史事件。
除了《国民:1919》展示时代背景、《五四现场》回到现场展示细节,该馆还从新文化运动中选出八个杰出人物,制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新文化八大家》展览,目的是追本溯源,缅怀文化伟人的业绩。他们对于中国现代的思想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也是五四运动的发动和推动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文化的杰出代表者中,鲁迅是影响极大的一个。鲁迅在1919年里写过不少文章,小说如《药》《明天》和多篇刊载于《新青年》的《随感录》。后者文笔犀利,涉及广泛的社会现象和文化问题。这些随感文章后来收入杂文集《热风》, 可以说,鲁迅的标志性文体杂文在“五四”前后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研究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时,文学和历史的关系凸显出来。”黄乔生称,新文化诸位先贤中,鲁迅是突出的一位。在很长一个时间内,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代表,甚至成为“唯一”。
在他看来,文学是时代的先声,文学家敏感、热烈,往往率先感知时代的变化。对于"五四运动"这样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和重要运动,大家需要在历史和文学之间找到平衡,历史和诗的结合需要精细的理性和丰沛的情感之间的平衡。在文学研究中,应有清晰的历史背景;在历史研究中,不妨有文学的提味素;文学引导历史,历史烘托文学。百年来的五四和新文化运动研究,为人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本次研讨会,是历史和文学的一次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