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2017年11月以来资管新规的酝酿及发布,银行理财资金嵌套券商资管通道开展投资交易的模式宣告终结,证券公司资管业务正式启动了去通道周期,开始向主动管理时代迈进。正如业内人士预期,在转型初期,资管规模下降和格局分化不可避免,与过去几个季度相似,今年二季度券商资管“答卷”有喜有忧。
资管规模缩近一半
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披露的二季度券商资管统计数据及业务排名情况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2.53万亿元。往前回溯,2017年、2018年同期这一数据分别为18.1万亿元、15.3万亿元。也就是说,近两年券商资管业务规模在以每年大约2.7万亿元的水平递减,目前已较2017年年中的巅峰水平下降了44.5%,缩水近一半。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今年以来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共计下降8300亿元。分季度来看,券商资管月均规模前20名中仅有4家券商资管较一季度出现增加,分别为中银国际、国君资管、中信建投和海通资管。
业内人士表示,2017年以来,券商资管开始积极创新,在业务链各环节不断摸索尝试。总体来看,有如下发力点:继续巩固和发展现有固收类等优势产品的投资管理;尝试发展ABS、股权投资等新业务;积极布局公募牌照,通过FOF、QDII等领域进行资管产品线多元化布局, 丰富业务种类。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指出,2012年以来,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得到迅速发展,为缓解实体企业融资困境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部分资管业务演变为银行理财、信托计划的替代品,在资金来源与投向上受制于银行资金运用需求,没有发展出独立的募集投资管理能力;买方业务卖方化、组合投资单一化等问题突出,面临去通道、降杠杆压力。目前通道类业务以及单一项目融资业务占比已分别降到63%和12%,主动管理能力有所提升,但面临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新兴资产管理机构的挑战,转型压力巨大。
谁更有转型动力
从“月均主动管理规模”这一指标来看,前20名公司中,有10家券商规模较一季度出现增加,其中国泰君安证券增幅最为显著,为522亿元;在月均主动管理规模减少的10家公司中,中信证券二季度则以20%的降幅(1060亿元)垫底。虽然中信证券月均管理规模在行业内仍遥遥领先,但其主动管理规模却出现被赶超之势。
从“月均主动管理规模占管理规模的比例”这一反映券商资管转型情况的关键指标来看,按这一指标进行排名后的前20家公司榜单(主动规模占比在11.20%-66.87%),与“资管业务对券商总营收的贡献率排名”存在较高的重合度。
从资管业务对券商总营收的贡献率来看,2017年资管规模前20名公司中,对公司利润贡献率在20%以上的公司有3家:中银国际证券、天风证券、德邦证券;利润贡献率在15%-20%的公司有5家:东方证券、华融证券、财通证券、长江证券、东兴证券。上述提及公司中,除东兴证券之外全部在今年二季度券商资管主动管理规模占比前20之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一二季度纵向对比来看,存在可查考具体数据的有13家券商,其中11家出现提升。这说明资管业务贡献率较多的公司更具转型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券商在推进资管转型的同时,其规范性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此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在其2019年下半年工作计划中指出,未来一段时间内,要集中精力解决好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管业务转型规范问题,深入研究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发展以投资者为核心的资管业务面临的障碍,从能力建设和外部制度约束上下功夫,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建立约束卖方业务、杠杆资金、资金池业务侵入资产管理的规则体系,深化风险分析与监测,持续优化资管业务买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