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声书市场的发展如火如荼,广阔的前景吸引了不少出版机构入局,新经典就是其中之一。3个月前,新经典正式进入有声书市场,如今,其在喜马拉雅FM发布作品的收听量已累计突破1000万次。从新经典的案例中,或可窥见出版机构如何短时间内依托内容优势在有声书领域做大做强?
出手即获百万收听量,内容选择有何诀窍?
如今,有声市场的发展已经从井喷期过渡到平稳增长期,从以量取胜的阶段过渡到以质取胜的阶段。以往最受欢迎的有声书以偏通俗的网络文学作品为主,而近两年,纸质书转化而来的有声产品的占比在显著增加。新经典有声书出版部门主编刘恩凡认为,这个态势还将继续下去,优质出版物在有声书市场的未来值得期待。
出版机构在有声书市场有着一定的天然优势,内容资源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上市的民营图书公司,新经典在内容储备上可以算是行业内的佼佼者。在入驻喜马拉雅FM时,新经典选择了《百年孤独》这部文学名著,作为打开有声书市场的第一部作品。究其原因,刘恩凡表示,新经典有声书部门对公司持有版权的作品进行评估后,认为《百年孤独》作为马尔克斯最负盛名、史上最无可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在中国市场的累积销量近700万册,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多年来不断吸引着年轻的新读者;同时,《百年孤独》在中国一波三折的出版过程,曾经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现象级报道关注度较高;另外,《百年孤独》是一部颇有阅读难度的经典文学作品,业内对这类作品是否能成功改编成有声书心存疑惑,也不太看好,新经典愿意挑战所谓的“不可能”,尝试用有声书的方式,营造一种别样的听觉沉浸式氛围,让读者换一种方式读经典。
在推出《百年孤独》有声书后,新经典再次选择了一部长篇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作为入局有声书市场的第二步。刘恩凡表示,新经典对于内容选择秉持两个标准:一是要足够经典,首先推出的一定要是新经典最值得有声化的头部序列作品;二是要足够适合,《百年孤独》足够适合发起一场有声挑战赛,挑战听众的耳朵,而《平凡的世界》足够适合演播与收听,唤起年轻听众的情感,去感受父辈的青春、在平凡中找到自己。此外,今年恰逢路遥诞辰70周年,以《平凡的世界》有声书上市作为系列纪念活动的第一环,也代表了新经典积极拥抱新型出版模式的初心。未来,新经典的有声书打造,仍然会以文学名著为主,因为新经典还有许多值得推向有声市场的经典文学作品和新锐文学作品。同时,也会考虑引入一些适合有声传播的非虚构作品。
可以看到,在喜马拉雅FM上已经播送完结的《百年孤独》收获了近230万的收听量,懒人听书上线一个月余,播放量也达到34.2万,未来《百年孤独》还将登录其他有声平台;正在连载的《平凡的世界》播出30天,收获了超过848万的收听量。这在“流量至上”、追求娱乐化阅读的今天是值得称道的成绩。
(本文中收录的收听数据仍是10月8日喜马拉雅App上的统计数据。目前,《平凡的世界》收听量为990.6万,《百年孤独》收听量为241.3万。)
纸声特点不同,有声产品该如何打造?
除在内容上“精挑细选”外,有声书作品的制作也是关乎成败的关键一环。在制作上,新经典没有追求互联网产品的速度,而是坚持以传统出版的方式精耕细作。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新经典用了近3个月,只为寻找最匹配的演播人。之后,新经典有声书团队和演播人王明军提前了进行充分沟通,策划编辑魏小满甚至为此准备了两万字的人物大纲,只为捋清《百年孤独》中七代人错综复杂的故事线索和人物关系,而王明军也提前查阅了大量的论文资料,反复揣摩最恰当的演播方式。在录制过程中,制作编辑杨阳全程监棚。必要时,还会和王明军一起停下来分析情节,随时查阅词典,修正口误。在后期制作上,新经典不放过每一处细节,让音乐和音效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绝不干扰听众的听觉重心。在最后的运营环节,新经典与有声书平台进行了充分沟通,提前准备了不同维度的软文,引导听众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来龙去脉、文学价值,立体地了解作品,消解听众对名著阅读的畏难情绪。
有声书的制作过程和纸质书的出版过程,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别。纸质书要完成了这一步才能去做下一步,在结束全部的编辑工作和设计制作后,再下厂付印、发行,成品上市。但有声书的立项周期和制作周期都很长,新经典通常是录制、上架、更新、运营同步进行。以《百年孤独》为例,录制到25集、后期制作到约15集时,产品便上架了。首日上线8集,一周更新5集。这个过程非常考验团队的后期协调能力。每次看到听众的催更,团队成员都不禁焦虑起来。
作为一个从业十多年的传统出版人,刘恩凡认为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其实是一个完整立方体的不同切面,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文字作品的光芒。三者各自拥有不同的受众,通过不同的载体呈现,因此也各有优点和缺点。她认为,有声书有两个优势,一是有声书的演播离不开演播者的二度创作以及后期制作的加持,呈现起来会更感性、丰富,耳朵先接受信息,再由大脑加工整合,给听众带来完全不同的视听体验;二是有声书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可以最大化地利用碎片时间。
目前,新经典的有声书开发采取的主要是独立制作模式,即由新经典独立完成产品策划、录音、制作的全流程,全方位把控产品的风格,再以成品分发到平台。而对于有声书制作的另一模式——与平台共同开发,新经典也正在积极尝试,成品尚未上线,这种模式或能最大化地利用新经典的版权优势和平台的运营优势,共同实现产品的开发和运营。这两种方式虽然在成本投入和分成比例上会有比较大的差别,但初衷是一样的,即最优质的有声书产品。
平台市场趋于稳定,出版机构如何突围?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以及硬件技术的发展,有声书的渠道正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市场“蛋糕”也越来越大。如今,5G时代的到来更是为有声读物提供了天然的便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前景光明万丈,遍地黄金,入驻主播的大量增长和内容种类的日渐繁多,以及制作成本的高昂,都对有声书的开发和运营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制作成本上来讲,有声书的成本包括版权成本、演播成本、后期成本、编辑成本等,这并不是一笔小数目的开支。而且,若想在有声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产品打磨必须精细化、高标准,这会让成本更加高昂。另外,用户付费习惯的培养也任重道远。刘恩凡认为,优质作品付费的习惯是依靠整个行业良性发展带动的。近几年,知识付费概念的流行可以算是一个好的开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有声阅读愈发受到市场的关注。今年,中国有声书收听人群预计将增至4.77亿人,市场规模将达60.9亿元。但随着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后入局的出版机构应如何突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刘恩凡认为,未来会有更多优质的出版物进入这个市场,而产品的呈现方式也会日渐丰富。从简单的单人播,到丰富的单人播、双人播、多人播,甚至广播剧版的有声书、影视制作级别的有声书都有可能出现甚至普及。出版机构在制作有声书的过程中,应当把控好内容方向,在制作模式上也可以勇敢创新。
未来,除了已经达成合作的喜马拉雅FM和懒人听书,接下来,新经典还将会与蜻蜓FM、微信读书、掌阅等多个渠道展开合作,继续制作质量优秀、有长远传播价值的有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