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

为“画照片”说句公道话

2020-01-23 22:39 美术报

在画画人的圈子里,只要提起“画照片”三个字,似乎会引来许多人的口诛笔伐,这其中包括了一边使用照片,一边又对使用照片行为说三道四的人。“画照片会丧失写生能力”“画照片是在干匠人活”“画照片者是工匠”“画照片是艺术的堕落”……等等,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好像只要画家在作画过程中使用了照片,就是大逆不道。那么,照片到底能不能为画家所用?在此,我们必须要弄清楚三个关键问题:

SMrb1Kscm7qEr0zUDsSf9ngBssGrvk92UlX9PjgF.jpg

wHvNivDbEwM0aiy91MbvDmuQpoU26WcXPygKopyx.jpg

一是照片的来源。略有法律意识的人都知道,画家在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写生过程中,凡本人亲自拍摄的照片,版权归自己所有,无论是作为摄影作品或绘画创作时的参考资料去使用,肯定是理所当然且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在没有原照片拍摄者授权的情况下,随意使用他人或网络照片的话,会随时引来版权纠纷,是不可取的。

S6OQATNKpyYB3UBGYK1T5AFFvyph5LVOj8JiuIxe.jpg

董希文 开国大典230×405cm 布面油画1952-1953年作

二是作画过程中能否使用照片。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场景画家是无法进行比较详尽的现场写生的,比如:舞蹈人物、行走的动物、瞬息即逝的彩霞、行车途中看到的风景以及那些需要画家深入仔细地观察研究和描绘的对象等。类似以上诸多情形,如果仅凭画家大脑的记忆或寥寥数笔的速写记录,是无法在画面上表现出其精确的形象、生动的神态和优美的色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拍摄的照片并利用照片作为作画过程中的辅助资料,是合情合理也是非常需要的。董希文几易其稿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画面上造型精准、栩栩如生的众多开国元勋的形象,是不可能利用现场写生画稿进行作画,而应该是借助照片获得的人物形象。因此笔者认为,画家在作画过程中完全可以使用照片,它是弥补现场写生不足和缺憾的重要手段之一。

0CCHakldHNCs8pRILFzPGO7OWP0BBxqo17Jebvsi.jpg

FpyKriTtVOVaLW1dSP0jzyYJQfdEr3sNvA112pnm.jpg

三是作画过程中如何使用照片。既然画家在作画时可以使用照片,那么,这里就存在着是完全照搬照片,还是参考借鉴照片?这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也是人们常常争议和关注的焦点。如果仅仅用照片照葫芦画瓢,画面与照片变成了孪生兄弟,这种工匠式的照搬和死扣细磨,在画家一旦成为复印机、扫描仪和照片的奴隶的时候,没有任何艺术处理及思想与情感可言的作品,必然会成为毫无艺术价值的匠人画和效果图。然而,当照片成为画家见图生情,引发画家回忆写生、重温拍摄素材时亲身感受的导火索并激发了画家的创作灵感和冲动时,当画家参考借鉴照片而不为照片所左右,画面中既有照片的元素但又融入了画家的思想、情感以及画家对画面构图、形象、主次、虚实、色彩、意境等主观性与创造性经营时,这才是使用照片无可非议的正确方法和途径。比如:水彩画的舞蹈系列作品中,许多高难度的舞蹈动态,虽然离不开画家拍摄的照片资料作参考,但画面却丝毫没有照片的影子。主观性处理的光影,渲染了画面的情调与气氛;精心营造的优雅色调,更是增强了画面悠远的意境。再比如:全国各省市一年一度的美术专业联考,使用画照片作为考题,并不是让考生原原本本地照搬照片。阅卷时,画面的构图与造型、主次与虚实、色彩处理手法等,才是考察考生绘画能力的唯一标准。由此可以看出,作画时使用照片并没有错,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使用照片。

责任编辑:徐可芒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