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中国证券报》在头版刊登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意见的消息。中国证券报刊文指出,《意见》提出,完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这将促使创新药加速进医保。多位药企负责人、基金经理认为,未来十年,临床急需的创新药,每年有望保持25%的营收增速。医保对于药品短时间内放量有巨大催化作用,也可帮助原研厂家加速收回成本。动态的医保目录调整,体现了我国医改政策对创新药的扶持,临床价值高的创新药有望享受医保目录调整带来的政策红利,实现快速放量。《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分别在头版重要位置刊登新基建相关消息。上海证券报报道,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浮出水面。据了解,总投资5.9万亿元的1230个重点项目中,不仅有5G、数据中心、城际/城市轨道交通、特高压等新基建项目,也有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重大产业投资计划,还包括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并涉及大量上市公司。截至2019年底,1230个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1.69万亿元,今年计划投资7000亿元。证券时报评论称,从政策背景来看,新基建实施将更偏重于“稳”,实施过程将更加精耕细作,粗放式大干快上再无可能。新基建着力的新范畴和领域在历次会议中已基本被明确,主要可归为“高技术”和“补短板”两类。考虑到当下的经济环境,新基建的投入方式或许也将发生改变,资金成本和效率将被更严格地核算。如今新基建要发力,资金来源如何寻得,需慎重考量。
IPO首试“云审核”,新股发行保持常态。证监会3月5日消息,广东豪美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三人行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发事项均获通过。有投行人士表示,此次发审委会议首次通过远程视频方式召开。分析人士指出,这场鼠年首场发审会意味着IPO受理审核工作正常推进,新股将继续保持常态化发行。(中国证券报)
扩大开放新举措近期有望推出。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日前表示,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前提下,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对外资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包括研究推出新的扩大开放举措。记者获悉,目前新的扩大开放举措已在研究制定,近期有望推出。(中国证券报)
专家:金融科技行业将催生新生态新机遇。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金融科技在金融企业战“疫”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较明显的问题。此次疫情将推动传统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与金融科技更紧密结合将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金融科技行业将不断催生新生态和新机遇,包括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数字科技的发展,将推动金融科技行业重构业态。(中国证券报)
祭出留人“杀手锏”,近20家公司扎堆发布股票激励计划。3月5日,又有亚光科技、晶澳科技等公司发布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3月以来,发布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公司数量已接近20家,相关公司欲以此留住核心层人员。多数方案的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远低于当前股价,激励力度较大。值得注意的是,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对公司层面和激励对象个人的绩效考核都做了详细规定。(中国证券报)
特高压设备转向强需求周期。国家电网日前下发了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延续了此前的投资主线,并明确了新一批年内核准、开工及建成的特高压项目。业内人士预计,2020年电网投资有望超预期,特高压建设加速。同时,电力物联网、芯片/IGBT、配电网等领域存在结构性增长,特高压设备板块将迎来更强的需求周期。(中国证券报)
31家上市券商2月净利超百亿,头部公司业绩优势明显。数据显示,已披露2月财务数据简报的31家上市券商净利润合计达101.64亿元。其中,25家净利润超1亿元,占比达80.65%。中信证券以11.82亿元的月度净利润暂居2月上市券商净利润榜榜首,海通证券、中信建投、国泰君安、华泰证券、招商证券、中国银河、广发证券2月净利润均超5亿元。(中国证券报)
有的“打补丁”有的“一日游”,近70城出手涉房地产调控政策。机构统计显示,2月以来,近70个城市发布了涉及房地产调控的相关政策。有的城市政策发布后进行了“打补丁”,有的政策发布后“一日游”紧急撤回。业内人士指出,“房住不炒”基调不变,政策调控力度有限。(中国证券报)
金融股崛起,成交再上万亿,低估值蓝筹板块迎良机。3月5日,在金融股为代表的权重股带动下,沪深两市股指明显上涨。两市当日成交额1.17万亿元,北向资金净流入61.48亿元。主力资金流向方面,非银金融、食品饮料、银行等板块呈现大额净流入态势,计算机、电子、通信等板块则出现大额净流出。分析人士认为,本轮行情初期由创业板引领,但后续走高仍需权重配合。目前创业板指数累计涨幅已经较大,短期建议投资者适当关注低估值蓝筹股。(中国证券报)
可转债反弹,关注下修条款博弈机会。经过前几日的震荡,可转债跟随股市出现大幅反弹。另外,部分可转债公布了下修转股价议案后,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分析人士指出,2月末可转债持续调整,体现出市场的谨慎情绪。一般来说,可转债下修转股价格,将使得可转债投资价值增加。投资者可以在充分认识风险的情况下,挖掘下修条款博弈的机会。(中国证券报)
100家银行“无接触”小微授信,史上最大规模联合贷款行动开启。3月5日,全国工商联联合网商银行发起一项“无接触贷款”计划,将推出十项相关举措,拟在半年内,支持全国约1000万家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户等复工复产。计划一推出,100家银行迅速集结加入。网商银行方面表示,政策性银行、六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各地的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都参与了这一计划。(上海证券报)
辟绿色通道推金融服务,区域性股权市场助企业抗疫。为应对疫情防控,各区域性股权市场已出台相关政策加强业务支持、纾解企业困难。目前,已有近20家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对防疫相关企业的股权融资、可转债发行等业务开辟绿色通道;部分运营机构还出台措施,重点支持防疫相关企业的投融资对接。(上海证券报)
半导体ETF从领涨到领跌,资金不惧调整逆势抄底。涨势迅猛,跌势凌厉。前期风光无限、大幅上涨的半导体ETF,近日陷入调整模式,短短7个交易日,个别基金跌幅就超过了17%,不过,抄底资金却持续逆势买入。在部分基金经理看来,短期而言,半导体板块涨幅过高,积累了一定风险,但拉长时间来看,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蕴藏着巨大的成长潜力。(上海证券报)
“云上学”带来刚需,CDN市场热度不减。一边在线听课,一边通过晓黑板等APP交作业、答疑。3月2日开始,上海140多万中小学生进入“空中课堂”。至此,北京、上海、广东等省份已相继启动线上教学模式。此次上海“空中课堂”无论是电视端还是网络端,都非常“顺滑”,云计算和CDN(内容分发网络)的提前“备战”功不可没。业内人士表示,对于5G、VR、8K等业务,CDN已成为必备的基础设施,预计疫情之后CDN“刚需”有望持续。(上海证券报)
万亿新基建强势推进,上市公司积极备战。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下,中国不断出台逆周期调节政策,其中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备受市场关注。新基建相关上市公司和业内人士表示,他们普遍看好新基建,并从各自行业特点着手,积极准备。(证券时报)
银保监会发布意外险改革“两年规划”。3月5日,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意外险改革的意见》,明确2020年及2021年意外险改革任务,并拟于近期针对搭售和捆绑销售、手续费畸高等乱象组织开展意外险市场清理整顿工作。改革主要围绕推进市场化定价改革、强化市场行为监管、夯实发展根基等三个方面采取相关举措。(证券时报)
5G产业担纲新基建,超预期推进成市场共识。随着新基建相关政策推出,加快5G网络建设高频亮相。虽然近期A股上5G板块市场表现有所回调,但相关产业推动进程备受关注。梳理和采访了5G产业上游芯片到下游通讯网络、应用部署,发现虽然受到疫情扰动,但是产业链相关研发进展、产品交付正在逐步恢复正常,有序推进。相关上市公司和业内人士也表示对新基建政策强烈期许,同时,也希望能尊重市场化调解手段,帮助将新基建项目更好落地实施。(证券时报)
低估值优势凸显,“向实体让利”不改银行股价值。3月5日,银行股大爆发,36只个股全线飘红。不过,银行股虽然走强,但是从36家A股上市银行的市净率来看,仍有26家处于破净状态。多家券商分析师认为,金融股受益于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保障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配置需求强化、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加速推进三大逻辑,叠加当前板块估值处于偏低水平,或将迎来阶段性配置机遇。(证券时报)
疫情制造“最冷”二月,寿险银保新单保费骤降创七年新低。受疫情影响,保险业新单保费大幅下挫。据行业不完全交流信息,今年前两个月,寿险业银保市场新单规模保费同比下降超40%,其中2月份单月新单规模保费同比下降达69%。与往年相比,今年2月份银保市场新单规模保费降至七年来低点。(证券时报)
(谢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