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分别在头版或重要位置刊文聚焦《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IPO常态化加码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证券报》刊文称,在维护市场基本稳定运行基础上,有关部门继续坚持新股常态化发行。既不因各种因素暂停IPO,也不因各种因素降低把关质量,助力企业解决较为迫切的资金短缺问题,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发挥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维护经济稳定发展大局的作用。同时,根据市场情况保持平稳发行节奏,适当加大支持企业融资力度,但不搞大跃进式的集中核发批文,持续明确市场预期,维护市场稳定。
《上海证券报》刊文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证监会一直坚持新股常态化发行,发挥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对疫情严重地区企业、防疫抗疫领域重点企业的首发、再融资申请,在坚持标准不降、条件不减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审核。根据疫情影响程度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
《证券时报》刊文称,4月10日,证监会核准5家企业IPO,同意2家企业科创板注册。年初以来,共核准44家企业IPO,同意23家企业科创板注册;57家企业完成发行,融资823.77亿元。平均每周核准3家企业IPO,同意2家企业科创板注册。
“超级工程”加速推进,三峡集团掀起建设高潮。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从三峡集团获悉,世界在建第二大水电工程——三峡集团乌东德水电站正向全线封顶目标迈进。乌东德大坝累计浇筑混凝土260余万立方米,约完成总浇筑量的97%,三峡集团重大项目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中国证券报)
深圳楼市炒风再起,政府严打调控升级。节后复工复产以来,深圳楼市迅速回暖,3月二手房成交量超过8000套,活跃度恢复正常水平。伴随着成交放量,一些炒作的现象重出江湖。深圳相关政府部门为此连续发布通告,严禁哄抬房价,严打“喝茶费”。专家指出,现阶段行情主要是受外部金融环境宽松影响,购房者在乐观预期下积极入市所致。当前“房住不炒”政策基调未变,热炒乱象可能倒逼调控升级。(中国证券报)
25家上市券商去年自营投资收益总额增长134%。截至4月12日,A股37家上市券商中已有25家披露了2019年年报。Wind数据显示,若以券商年报中的“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来计算自营投资收益,上述25家上市券商2019年自营投资收益总额为1060.44亿元,同比增长133.96%。自营投资业务已成为券商2019年业绩增量的核心因素。同时,券商的募资用途近期也在向自营倾斜。(中国证券报)
特高压充电桩等领域轮番冲刺,国网加速落地新基建。上证报记者近日从国网公司旗下多家公司获悉,包括特高压、充电桩、5G网络、数据中心等多个领域的新基建项目建设已在加速落实中,部分省级公司甚至制定了中长期的新基建目标。这段时间,在国电南瑞下属普瑞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生产人员戴着口罩忙碌有序地进行着设备组装工作。(上海证券报)
消费券带动消费回暖,小店开始忙起来了。疫情限制人们活动范围,导致开年后餐饮、旅游等消费行业受创。近段时间,为提振消费,各地都在想办法、出实招,发放消费券就是其一。据记者粗略统计,截至4月10日,杭州、南京、郑州等接近50城,通过互联网平台密集发放了超过56亿元消费券。 从数据来看,消费券拉动消费的“乘数效应”明显。截至4月9日22时,杭州消费券兑付政府补贴2.57亿元,带动杭州消费26.58亿元。数字技术助推之下,消费春天在即。(上海证券报)
再贷款扩面彰显逆周期力度,200万户中小企业望受润泽。从支持疫情防控到为复工复产“加油”,再到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货币政策在分阶段地调整力度、重点和节奏,加强逆周期调节,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亦不断配合“升级”和“扩面”——从3000亿元到5000亿元,再到1万亿元。人民银行4月10日召开的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传递出该政策的最新进展情况。其中,此前市场颇为关注的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已处于收官阶段。对于最新的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预计,将支持超过200万户企业,覆盖全国7%至10%的中小微企业。(上海证券报)
发挥好枢纽作用,促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时隔两年,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会议中再次被提及,两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公布,明确表示要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重申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精神以及再次强调资本市场的“枢纽”地位,为资本市场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吹响了改革“新号角”。(证券时报)
疫情全球蔓延有危也有机,产业链正悄然重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经济波动持续,至暗时刻,我们依然能透过缝隙看到阳光。推进国产替代、抄底下游资产…… 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有人正在贪婪。每一轮经济周期切换之时,都是全球资源的重组机会。当下不少企业已纷纷出手,抓住产业链重构的历史机遇。如何利用好危机带来的战略机遇期,也成为每一位企业领航人需要把握和拿捏的问题。(证券时报)
(储继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