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专题

扬子江药业集团工匠系列十八:史登健——我与扬子江的七年之“痒”

2020-05-13 09:41 新华财经

核心提示:2012年,史登健硕士毕业,一眼就相中了扬子江药业,随后,这个山东汉子决定在泰州成家立业,兼小家顾大家,就这样与扬子江度过了“七年之痒”。

来到海慈研究所的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穿着工作服的男子从实验室走了出来,摘下护目镜,露出标志性的腼腆笑容,他就是海慈研究所课题三组组长史登健。2012年,史登健硕士毕业,一眼就相中了扬子江药业,随后,这个山东汉子决定在泰州成家立业,兼小家顾大家,就这样与扬子江度过了“七年之痒”。

摸着石头过河

2012年,刚入职的史登健就接到了一项大任务——集团重点产品a的原料药开发。这是海慈研究所一个全新的原料药项目,大家没有经验,摸着石头过河,中途一度因为难以攻克的技术难点导致项目进度停滞。史登健加入后发现原料药在成盐方面一直达不到标准,便整天泡在实验室做小试、查文献,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

小试成功了,在工艺放大的过程中负责合成工艺的史登健几乎时时刻刻都在车间盯着。车间生产工人是三班倒的作息,他也三班倒,这种状态持续了两三个月的时间。那时候史登健还住在集团总部的宿舍里,距离海慈研究所有十多分钟的车程,他每天骑着小电驴迎着晨光出发,披着夜色回“家”。

“当时虽然很辛苦,但是熬过了这个难关就很有成就感。”史登健自豪地介绍道,“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对该产品原料的自主供应,为公司的发展加强了战略储备。”

助力一致性评价

原料药一致性评价是制剂一致性评价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集团产品b在2016年就开始了一致性评价准备工作,原料这一块由史登健负责。由于原研晶型B属于亚稳定型晶型,大大增加了原料开发工作的难度,团队只能一步步地进行尝试。

为了在原料药方面全力保障一致性评价工作,史登健带领团队进行了持续攻关。仅在晶型开发上,他们就进行了上百次实验,有时候做完一组冒出了新的想法,也不管窗外的天色多暗,再做上一组。“那时候我们连边边角角的文献都一篇也不放过。”史登健回忆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顺利完成攻关任务。

持续优化工艺

在同事眼里,史登健身上贴满了“严谨”“认真”“追求完美”的标签。史登健腼腆地笑道:“我只是很认可行业内的一句话,‘工艺优化无止境’。”

集团重点产品c的原料药也是由海慈提供的,原本的工艺使用某有机溶剂作为洗脱溶剂进行除杂。为了优化这一项目,史登健及其团队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和试验尝试,通过一种“成盐—重结晶—吸附”的新工艺取代了柱层析工序,使此产品的工艺更加“绿色环保”,更安全地保障这一道工序的生产。

攻克了一道难关后,史登健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产品c原料药的工艺路线调整上,计划通过此次路线调整,将批量限制彻底解决。“工艺优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史登健坚定地说道。

在扬子江的这七年,史登健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又一个项目中,在这个广阔的平台,他以攀登者的姿态,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实稳健。他常常以“把工作当事业”来自勉,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他责任在肩。未来,他与扬子江还将有两个七年、三个七年……(唐毓敏)

责任编辑:闫梅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