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Bar

【将进酒Bar】刘勰:自古弹幕第一高手

2020-05-18 09:27 中国财富帮   九公子的孟婆汤   原创

‍‍


网易评论里有人总结过这样一句话:“自古评论出人才,千古绝句随手来,若非生在新时代,何来唐朝李太白。”

评论区个个是人才,而自古弹幕第一高手,非南北朝的刘勰(xié)莫属。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的评论成为中国文学写作的宝典。

在浏览佛经圣典、对比古今文学作品数十载后,刘勰憋不住要说点什么。

于是大笔一挥写下了中国历史上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

刘勰,生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图片来源:网络

京师(今江苏省南京市)郊外,定林寺的住持僧祐正在整理经书,将它们一本本小心翼翼地拿下,轻轻拍落上面的灰尘。

一个小沙弥慌不择路地跑进来,“师父师父,外面来了个大叔要找您。”

僧祐笑了笑,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就算佛理在心,也还是学不会淡定,小小事情慌乱成这样。

等到僧祐看到这位“大叔”,才明白小沙弥为何如此惊慌。

眼前这位“大叔”,背着一个巨大陈旧的木筐,长长的络腮胡须纠缠着结成硬块的长发,只露出两只漆黑的眼睛,身上的衣服已破烂不堪,再加上他巨大的身材,让人不禁以为是附近山上的土匪过来找茬。

但他说起话来,倒是轻声细语。原来是前些天受过定林寺布施粥饭的恩惠,如今听闻住持在到处寻找能够识字读书之人,便过来碰碰运气。

说着便取下身后的大筐,揭开上面的草席,露出里面一卷卷的书简。最上面赫然是陈寿的《三国志》。

僧祐惊了一口气,暗想人不可貌相。眼下确实正缺抄写整理经书之人,于是便将他暂且收留下了。

《文心雕龙》。图片来源:网络

没想到这一结缘,便是十几年亦师亦友之情,更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旷古奇作《文心雕龙》。

他评《孝经》《老子》“知文质附乎性情”,评《庄子》《韩非子》“见华实过乎淫侈”,评《诗经》《离骚》“怯于争锋”

这人正是刘勰,他在骈体的极大限制下,写出华美而含蕴深厚文学理论的专著《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完整严密的文学理论专著,在深度与广度上达到文学批评的高峰。

父亲曾是越骑校尉的刘勰,为何沦落到去寺庙讨饭吃?

他7岁时父亲去世,20岁左右母亲也去世,孤身一人,只好带上行囊,远赴京师,开启了流浪之旅。

在得到僧祐的收留,成了俗家弟子后,刘勰便潜心钻研佛经圣典。

在他30岁那年,晚上做梦梦见自己手执丹漆的礼器,一路跟随孔子南行而去,孔子一直慈祥地对他微笑……

刘勰梦醒后非常高兴,也在思考,为什么自己不仅梦到了平常人见不到的圣人孔子,还能与他一路同行?

图片来源:摄图网

传说他自己得出了一个结论。

自魏晋以来,具有君臣之道和军国大事的好文章日渐见少,追逐浮华淫艳的文风充斥文坛。刘勰认为是孔子给自己指示,让他以孔子为榜样,去撰写一部著作,宣传儒家经典倡导的文章“贵乎体要”宗旨,以扭转当今文坛空虚颓废的局面。

“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旧式,故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对于当时文风,他在《文心雕龙》里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

在当时,作为一个文人,如果注释儒家经典,显然超不过马融、郑玄。虽然刘勰对佛教有研究,还写过三千字佛学论文《灭惑论》,但依靠佛教只可以成名,却无法成功。

于是32岁的刘勰选择了论说文学作品,历时五年时间写成了《文心雕龙》,长达3.7万字。

在他所写的《文心雕龙》中,引用最多是《诗经》《易经》《尚书》。

他看过的史书有《春秋公羊传》《战国策》《国语》《史记》《汉书》《后汉书》《魏氏春秋》《三国志》《晋三祖纪》等23种以上。

作为一个年龄相当于现代的“80后”、尚在寺庙校经的青年人来说,他的敏锐与广博确实令人感到惊讶。

可以说,他阅读了当时的大部分史书,并认真研习,逐条发表自己的看法。

虽然在定林寺十几年,但刘勰并没有剃度出家。当然,他也未娶妻生子,而是一生痴迷于治学。

他心里有所期盼的,还是建功立业,“是以诗人感物,联类无穷”。

空有一身学问,却没有用武之地,怀抱着奇葩,却找不到传播途径。

刘勰很失落,在四十不惑的坎上,他决定“堵”一把。

当时文坛领袖叫沈约。沈约与梁武帝交好,官居尚书令,为百官之长,在文坛中有绝对的号召力。

沈约。图片来源: 网络

《文心雕龙》是仕途的一块“敲门砖”,刘勰想要敲开的是沈约这扇门。沈约喜欢文学,所以文学评论一定能博其喜欢。

但无人引荐,怎样让沈约看到书稿?

他只能像个小商贩一样每天背着一摞书稿在沈约必经的路上等候。

当时沈约官居一品,坐的是八抬大轿,前面有随从鸣锣开道,刘勰根本无法靠近。

也不知道蹲守了多少次。

终于有一次,沈约退朝后回家,看到了跪在必经之路上等候多时的刘勰。当沈约的随从厉声喝退刘勰时,沈约看到烈日下那一摞书稿,制止了随从,叫人把刘勰的书稿拿了过来。

这一年刘勰38岁。

沈约回到家后,仔细阅读了《文心雕龙》文稿,认为书稿提出许多精辟修辞理论,既有理性的阐释,又有大量论证,“体大思精,深得文理。”

沈约对《文心雕龙》评价极高,推崇备至,放在书桌上随时翻阅。

由于沈约的推荐,《文心雕龙》得以广泛传播。

同时根据沈约的建议,刘勰完成了对《文心雕龙》修改和校订,最后定稿为10卷50篇,使《文心雕龙》更臻完善,光彩夺目,为后世文章写作确立了千古不易的法则。

刘勰终于成名了,青灯古佛相伴数十载,换得功名利禄。

然而当你费劲心思实现了理想的时候,理想也露出了现实的真面目。

图片来源: 摄图网

刘勰的文学才华已至峰顶,为官之路却在半山腰迂回不前。

此后15年间,他从散官奉朝请做起,历经多次升迁,历任六品王府步兵校尉、六品将军府秘书、六品太子府机要秘书(东宫通事舍人)等职,大多从事与文字密切相关的工作。

刘勰不忘“达则奉时以骋绩”的初心,在太末令的任內,殚精竭虑,一心为民,做出了一定成绩。

文人多壮志,但其实干不了什么实事,古今都一样。

47岁时,“靠山”沈约去世。

51岁时,赏识自己的僧祐去世。

梁武帝萧衍是个佛教死忠粉,在僧祐死后,便让刘勰去整理僧祐留下的经书。

本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此时仕途的通道却对刘勰关闭了。

整理完经书,刘勰已经53岁了。此时他万念俱灰,官场“敲门砖”《文心雕龙》已经用完扔掉了,能救自己的,只有他最熟悉的佛教了。

然而身为官员,出家不能自主,需要政府批准。

为表出家的决心,他把自己的头发全烧光了!

终于如愿以偿,他回到在定林寺出家,法号慧地。

然而不到一年,刘勰溘然而逝。

图片来源: 摄图网

本是拿《文心雕龙》作为飞黄腾达的阶梯,却无奈官运不佳,这本书倒是流芳百世,成为后人列在中文系的必读书目。

想一想历史中的人物,蒋廷黼是历史学家,一生的研究成果知者甚少,而草草写就的《中国近代史》却大受追捧。金庸说自己写的最好的是韦小宝,而世人皆知黄蓉与靖哥哥。西晋左思写的《三都赋》,人们争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如今有谁读过?

“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鉴悬日月,辞富山海。百龄影徂,千载心在。”而刘勰的评论弹幕却被历史置顶于文学理论中。

很多时候无心插柳却能成就壮举,比如刘勰,还比如五粮液。

1915年,五粮液机缘巧合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成功夺魁,从而开启中国白酒国际化序幕。如今,浓香的五粮液已作为中国名片,飘香世界,使全世界品味到“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酒味全面”的佳酿滋味。

酒后吐真言

刘勰写作《文心雕龙》,实则是为了步入官场,但最终却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流芳百世。

那么,你在生活中有过哪些歪打正着的趣事,评论刷起来吧!


责任编辑:徐丹宁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