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是各门类艺术中历史最为久远,也是最贴近人类身体的艺术品类之一,与其他艺术产品不一样的是,首饰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是对人类具有私密性的自身的装扮。自人类诞生之际,在各种意识抑或是无意识的驱动下,原始人便开始以各种力所能及的手法,对自身进行“装扮”的尝试——距今约20万年的北京新洞人遗址中曾出土有打磨痕迹的骨片,再到距今约1.8万年的山顶洞人时代,已有制作较为精良的链饰。正是由于这种与生俱来的生命本能,带动了首饰艺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断进步,也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于是,以首饰艺术的演变进程,串联起一部简明的文明史也就成为可能。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一套《中国古代首饰史》,皇皇近百万言,从散落于各个角落的中华文明堆积层中,捡珠拾玉、抽丝剥茧,为我们串联起一条中华首饰文明的项链。全书分十二章,第一章是对中国古代首饰文化的系统梳理,将首饰文化置身中华文明的整体框架之内,形象解析了首饰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特征,为我们开启中国古代首饰文化之旅打下了铺垫。第二至十二章,分别依照原始社会、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的历史发展顺序,根据所处朝代首饰文明呈现的具体特征,分别从“头饰”“耳饰”“颈(胸)饰”“臂饰”“手(足)饰”等五大首饰门类进行了梳理和解析。
《中国古代首饰史》直观呈现了中国古代首饰的华美形象。从整体上该书以史为纲,搭配首饰的文化阐释为线索,再现了中国古代首饰在历史、文化、类型、题材、纹样、制作等诸多方面的特色。全书配有2000余幅彩色或线描图,并通过100多个图表将历朝历代各首饰门类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清晰的展示,详细标注每一件代表性首饰的出土地点、收藏机构、尺寸、材质和相关资料来源,体现了该书在古代首饰史研究领域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还根据每个时代出土首饰及其相关材料,挑选若干同时期的代表性墓葬,对这一时期的装束和首饰插戴情况进行了合理推想,并绘制了复原图,直观立体地展现了首饰之于人体装饰的形象。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莫不也是让这些中华文明遗物“活起来”的有益尝试。
《中国古代首饰史》系统展现了中国首饰研究领域美术考古的新成绩。全书所配2000余张插图显示,作者花费了大量精力,或专题调研,或精描细绘,尽可能全面的对目前已出土首饰文物进行了检索。一方面,除了历年出土的经典文物外,该书采用了大量近些年新出土的材料,使得这些或于深宫馆藏寂寂无名、或鲜见于专题陈列的古代首饰,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另一方面,还从出土壁画、雕塑,存世壁画、卷轴画,以及相关文献出发,对中国古代首饰文明进行了一轮系统的巡礼,将首饰这一特殊的美术品作为研究对象,再现了中国古代首饰文化。从全书所采用相关资料来看,是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将出土文物、传世文物、文献互为印证,“三重证据”方法运用得当、相得益彰,因此得出的结论是科学可信的。
《中国古代首饰史》刷新了设计历史的新篇章。首饰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或有从考古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的专题整理,或有从工艺学的角度对其制作进行的探讨,或有从设计学的角度对其匠心进行的解读,或有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其应用制度的研究,历来都是我们关注的对象。然而,由于首饰本身体量细微,兼之相关材料分布散杂,对其展开通史的研究成果尚付之阙如。在这个意义上,该书的出版在中国古代首饰研究方面已经具有了填补空白的意味,在中国设计史研究领域也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文化积累价值。《中国古代首饰史》在设计历史研究上的贡献,还在于该书不仅系统地论述了汉族古代首饰史,还对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其他边远地区民族的古代首饰文化进行了有机整理,尤其是诸如辽、金、元、清几个少数民族政权领导下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旗人的首饰发展史,均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专题探讨,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首饰文明史。这种融合多元民族文化的宏观架构,对完善和丰富我们对中国设计文明的认知具有重大价值。
《中国古代首饰史》还探索了科学研究团队组织的新范式。主持这项研究和出版工程的李芽教授,供职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长期关注中国古代妆容与妆品,十多年前便出版了《中国历代妆饰》《中国古代妆容配方》,后来又有《漫画中华妆容》《中国历代女子妆容》等著作问世,还兼及中国古代首饰领域的研究,并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著作《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显示了她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力。另有专注于秦汉史与出土简帛文献研究,兼长古代服饰研究的王永晴,他承担了两汉、魏晋南北朝首饰的撰写工作;有供职于文化出版机构,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美术相关题材采访编辑工作的陈诗宇,他从服饰制度、流行、技术、结构等方面研究,为隋唐五代、宋代首饰两个篇章贡献了智慧;有南通大学副教授曹喆——中国元代首饰的撰写者,他致力于“以图证史”及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构筑了这一专题领域在制度、工艺等方面研究上重要的根基;有长年沉浸中国服饰史,尤其是明代服饰史研究的董进,他是“大明衣冠:中国服饰史论坛”的创办者,为该书中国明代首饰的撰写付出了心血;有执着于清史、满学、清代服饰研究的满族学者橘玄雅,他以对本民族的文化责任和担当,承担了“中国清代满族首饰”的撰写。值得一提的是,这六位作者中,有三位并无从事该领域相关工作的“科研”压力,促成他们从事所在领域的研究和推广工作的,正是文化担当和兴趣爱好,当属真正意义的“独立学者”。六位作者是一个年轻的团队,他们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领域,均有已经公开出版的研究成果或社会普及读物,其中陈诗宇、董进还是央视《国家宝藏》栏目明衍圣公朝服的“国宝守护人”。在当今融媒体传播领域,他们还组织了大量线上活动,是鼎鼎大名的“网络大V”——他们在线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掩盖了我们对其真实姓名的认知。《中国古代首饰史》所探索由体制内外学者合作、线上线下学术观念交融的合作新范式,在互联网深入渗透我们生活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无疑具有启迪和思考的价值。
从前述李芽所取得的相关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她在中国古代服饰领域多涉鲜有问津者的冷门领域,或擅于以小见大的相关研究,体现了她甘于寂寂无闻的科学研究精神和见微知著的洞察力;《中国古代首饰史》写作团队的构建,又体现出她在互联网时代敢于探索的智慧和勇气,于此基础上为我们奉献的这部著作,也带有色彩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陈剑 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