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诗词中的“元宵节”

2021-02-26 17:34 新华书荟

正月十五夜灯[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一千多年前,唐代京城长安。随着几声“咚咚咚”的响声,行人快步走进家中,像在躲避什么似的。明月高悬,街道上空荡荡的,偶尔走过几个巡夜的士兵。这就是夜禁鼓的威慑力。唐朝实施宵禁,夜禁鼓响过之后,那些在街头闲逛的人会被请入大牢。

即便辗转难眠,人们也不能外出寻友,或去酒肆中畅饮,只能向天上的明月诉说愁思。但事有例外。元宵节前后几天,朝廷特许“放夜”,人们被允许在夜晚出来欣赏璀璨的花灯。这首《正月十五夜灯》就生动地描写了长安热闹的灯节活动。

开篇“千门开锁万灯明”,元宵节这天晚上,家家户户走出大门,去观赏璀璨的花灯。“千”“万”皆是虚数,写出了观赏花灯的游人之多和花灯之丰富。人们穿行在色彩纷呈的花灯中,一时间竟难以分辨:是眼前的花灯多,还是天上的星星多。

“正月中旬动帝京”一句形象地写出了观花灯的热闹场面。人们忙着欣赏花灯,却没有发现自己早与亲人、小厮走散。元宵节期间,街上行人摩肩接踵,因为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到街上观灯。就连平日规矩甚多的贵族小姐也走出了香闺。或许在这流光溢彩的世界中,她们还能与心上人偶遇。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唐代宫廷曾在元宵节期间组织大型的歌舞活动,如唐玄宗下令修建的、原本用来处理政务的勤政楼就是演出舞台之一。无数宫女和民间少女在观礼台上唱歌跳舞,她们有时表演连袖舞,有时表演胡旋舞。幸运的人或许能看见一曲动人的霓裳羽衣舞。璀璨的灯火照亮了舞女的脸,为她们增添了一份朦胧的美。

文人一边跳舞一边跟着节奏唱歌,歌词往往是他们的新作,是用欢乐和自由浇灌出的乐章。那些动人的词作口口相传,月亮躲进云层又飘出来的片刻,词作就传遍了京城。花市灯如昼,人们伴着悠扬动听的歌声起舞,似乎连天上的星辰都听到了人间的乐曲。

上元[曾巩]

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

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

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

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撚霜毛。

宋代将元宵节假期由唐代的三天延长至五天,而在南宋淳祐年间,朝廷又将这个假期延长至六天:从正月十三日到正月十八日。那么,宋代人会如何度过元宵节呢?让我们从曾巩的诗中寻找答案吧。

“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首联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意气风发的少年骑马而过,在明月高悬之时还与朋友嬉戏打闹。少年人的快乐如此简单,又如此有感染力。这幅充满热情和生气的场景,通过作者灵活的笔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颔联写出了诗人眼中的街景。站在高楼之上,诗人看到如水的月光轻轻地洒在行人的身上。街道上人潮涌动,人们跟着人流慢慢地向前走,但没有流露出一丝不耐,他们被灯光照亮的脸庞满是兴奋。诗人欣赏过动人的街景图后又抬头往上看,只见万盏彩灯点缀于屋檐之间,与天上的繁星和圆月融为一体,如梦如幻。

“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颈联描写了灯节中年轻男女。年轻的男子在花灯中穿梭,即便装出一副平静的模样,但急切的眼神还是出卖了他们。他们的兴趣不在争奇斗艳的花灯上,而在比花灯更加美丽的女子身上。

男子悄悄地靠近倚在朱阑边的女子,想要赢得佳人的芳心。矜持的女子也会暗暗地向心仪的男子投去秋波。在礼教极严的古代,元宵节给青年男女创造了偶遇、约会的机会,不知道那些流光溢彩的花灯见证了多少爱情呢?

“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撚霜毛。”描写过他人观赏花灯的场景,诗人终于将镜头转到自己身上。他自嘲道:“两鬓斑白的我追忆年少时光,想来有点可笑。不过韶华易逝,我还是继续回忆前尘往事吧。”

这首诗写于曾巩在福州任职期间,彼时他年事已高,雄心壮志也随着东流水而逝去。不过,诗人的心并没有变成枯木,而仍然被灯节中的生气所打动。这首动人的诗作写出了诗人的无奈和对青春的怀念,也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和欢乐,极具美感。

上元侍宴[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淡淡的月光和稀疏的星星围绕着建章宫,御炉的香灰被一阵风吹落。通明殿中,臣子们像仙鹤般引颈直立,皇上在红色的云朵簇拥下驾临宫殿。

这首诗写于宋元祐八年(1093),彼时苏轼担任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深受皇帝和太后信任。在元宵节这样重要的日子,苏轼自然被召进宫中,陪皇帝一起观灯。这首诗写的就是苏轼在宫中宴会上所见所闻。

“淡月疏星绕建章”,开篇写出了宫殿如梦如幻的外观。寒星闪烁,如水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巍峨的宫殿上,让人产生置身仙境的错觉。此处的“淡”和“疏”点出了时令特点:正月天气寒冷,北风瑟瑟,月亮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而时值月中,群星自然隐逸在云层之中,成为月亮的配角。一个“绕”字,突出了宫阙的重要性,为后文皇帝的出场埋下伏笔。

“仙风吹下御炉香”,次句描写了宫阙内的场景。既然开篇将宫阙比作天上的仙境,那么宫殿内的风自然也不是俗世之风,也是“仙风”。一阵“仙风”吹后,香气在宫殿中弥漫开来。诗人通过描写香气来暗示重要人物即将登场。

“侍臣鹄立通明殿”,第三句写宫阙内众人的神态。虽然前两句已经为皇帝的驾临做好了铺垫,但诗人并不着急,反而将镜头转至群臣身上。此句既照应“侍宴”之题,又通过描写群臣“鹄立”——像仙鹤般引颈肃立的模样,营造了一种庄严的气氛。宫殿内灯火通明,群臣敛声息语,侧面突出了皇帝的威严和高贵。

“一朵红云捧五星”,末句描写了皇帝驾临的情景。皇帝终于驾临筵席,只见他被身穿红袍的侍臣簇拥着,就像身处于朵朵红云之中。此处照应前文的仙境之说,诗人用将侍臣比作红云,使皇帝成为脚踩祥云、身披霞光的仙人。小心翼翼的臣子和高高在上的皇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虽然这首《上元侍宴》是苏轼陪皇帝观灯时作的应制诗——为皇帝歌功颂德而作的诗,但构思精巧,语言生动形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在礼教森严的古代,元宵节为青年男女提供了偶遇、约会的机会。在热闹的灯市中,有情男女一起观灯、猜灯谜,璀璨的花灯照亮了他们幸福的脸庞。然而,在这首《生查子·元夕》中,词人倾诉的不是快乐,而是凄苦之情。

上片写过去。去年元宵节,灯火如昼,热闹非凡。但词人的心不在花灯上,而在情人身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色清幽,主人公和情人在柳树旁诉说衷肠。游人的叫好声、舞女的歌声隐隐约约地传来,但那份喧嚣和热闹离他们很远。如水的月光静静地洒在这对有情人身上,摇动的柳枝在倾听他们的情话。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柳树寓意离别,此处为后文埋下伏笔。

下片写现在。今日元宵节依旧热闹,“月与灯依旧”,月色、花灯和去年没有什么不同。词人无心描绘观灯的热闹和欢乐,因为“不见去年人”。看到欢庆的人流、奢靡壮丽的花灯,主人公又想起了去年和情人在月下互诉情意的场景。一时间,情人不在身边的惆怅和悲伤涌上心头。即便有好词佳句,也找不到可以倾听的人。主人公举目四望,热闹的街景反衬出他的孤单,心中的愁思无处发泄,只能“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语言简短,情意深长。词人反复使用“花灯”“月”等意象,但这些意象在上片和下片中所寄托的情感天差地别,两相对比,去年与情人相恋时的甜蜜和今日情人不见的悲伤生动地呈现出现,侧面表现了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意味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对这首词的作者颇有争议。有人认为这是欧阳修的作品,如宋代曾糙;有人则认为这是宋代才女朱淑真的佳作,如明代杨慎曾说“词则佳矣,岂良人家妇女所宜也”《词品》。无论如何,这首怀念往昔、感受过去的词作被称为经典,流传甚广。明代徐士俊认为:“元曲之称绝者,不过得此法。”

《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

ISBN:978-7-5166-5385-2

王昕朋 著

新华出版社 2020年10月

定价:55.00元

责任编辑:黄采萧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