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三大报精华摘要:大宗商品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基础 可转债打新不再躺赚

2021-04-20 07:31 中国财富网   原创

4月20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同时关注了证监会加强系统离职人员投资拟上市公司监管的消息。

中国证券报表示,中国证监会4月19日消息,近期,有媒体报道证监会系统离职人员突击入股拟上市公司,引发各方关注。证监会对此高度重视,坚持从防范违法违规“造富”、维护市场“三公”秩序、加强监管队伍廉政建设的高度出发,全面排查在审企业,对存在系统离职人员入股情形的,加强核查披露,从严审核把关,同时正抓紧补齐制度短板,系统规范离职人员入股行为。

上海证券报指出,据介绍,近一阶段,证监会着力加强对突击入股、利益输送、“影子股东”、违规代持等行为的监管和规范。今年2月,证监会发布实施申请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指引,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加强股东穿透核查披露,强化临近上市入股行为监管,从严惩治违法违规行为。

证券时报表示,证监会强调,近日,个别媒体有关“证监会系统离职人员投资入股拟上市企业的,证监会一律不予受理,已受理的暂停审核”的报道内容不实。对于涉及系统离职人员投资入股的IPO申请,证监会均正常受理,并严格依法推进审核复核程序。

高频监测跨境资本流动,防范外资大进大出。4月19日,多位金融监管部门人士在博鳌亚洲论坛“金融开放与金融合作”分论坛上表示,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外资流动,有手段防止外资大进大出,维护股市稳定。在外汇领域,将坚持底线思维,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发展变化,保持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高频监测。(中国证券报)

国家发改委:大宗商品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基础。4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现象是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供需关系短期调整、流动性宽裕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大宗商品供需并没有出现整体性、趋势性变化,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基础。(中国证券报)

可转债打新不再躺赚。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年初以来,在上市首日跌破面值的可转债数量已超过去年全年,可转债打新收益率整体下降明显,个券间分化加大。机构人士表示,可转债交易和定价趋向理性,投资策略应从“广撒网”转变为“精准出击”。(中国证券报)

顶流基金经理亮“底牌”,大资金寻找新平衡。4月19日,易方达基金发布旗下基金一季报,张坤、萧楠等知名基金经理的最新持仓情况得以显露。观察发现,顶流基金经理们多在一季度做了持仓调整,较为均衡的配置成为这些大资金“掌舵人”的选择。不少基金机构指出,A股市场下一阶段仍然会是震荡的走势,保持在组合上的相对均衡,有利于控制回撤和防守反击。(中国证券报)

RCEP将深入影响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世界经济重心正逐步转至亚太地区。在4月19日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就RCEP的前景及展望达成共识:RCEP的签署将深入影响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与合作。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表示,RCEP的签署象征着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一突破亦意味着世界经济的重心已逐步由西方转至亚太地区。(上海证券报)

龙头企业业绩向好,机构扎堆调研电子行业。据Choice数据统计,近一个月,机构最热衷于调研电子行业上市公司,海康威视、TCL科技、京东方A、兆易创新等个股均获逾百家机构“叩门”。这些上市公司的一个共同点是年报或一季报业绩表现出色。其中,调研总量排在首位的当属安防龙头海康威视,公司仅在4月17日就获得近500家机构集体关注。(上海证券报)

中概股回归“棋至中盘”,未来3年或有40家赴港上市。持续逾一年的中概股回归潮,随着几大互联网巨头的上市落定,一度被认为“棋至终盘”。进入2021年,随着越来越多回归计划或传闻的披露,“棋至中盘”才是更准确的表述。中信证券发布预测,未来3年,港股市场将加速收获中概股回归的红利,迎来约40家中概股的集中回归。(上海证券报)

五连板伴着三公告,热景生物连续提示风险。4月19日晚,热景生物就近阶段的股价波动第三次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暨风险提示公告》。受一季度业绩暴增的影响,4月13至19日,热景生物股票连续5个交易日涨停,股价从12日收盘的58.03元涨至19日收盘的144.41元,涨幅高达148.85%。(上海证券报)

方星海:吸引更多外资进入A股市场。在昨日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2018年以来,A股市场外资规模增长速度很快,证监会将进一步创造条件,吸引更多外资进入A股市场。方星海指出,截至3月31日,外资在A股的持仓占比达到5%,随着外资持续进入中国市场,可以看到中国股市比以往更平稳,外资在市场定价中起到的作用在增强,为挖掘价值创造条件。(证券时报)

期货业“一哥”完成IPO现场检查,净利占全行业13%。距离上一次发布进展公告仅一周,期货业“一哥”永安期货冲刺首发(IPO)又有新进展。昨日,永安期货重要股东财通证券表示,永安期货的IPO现场检查工作已结束,目前处于检查反馈阶段。永安期货去年净利润达11.46亿元,占全行业净利润的比例高达13.32%。(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陈琼枝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