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洛阳,西京留守官署。
一位年逾古稀的官员正在严厉地训斥整天游山玩水、饮酒作乐的年轻下属们:“你们知道我的岳父寇准晚年是因为什么获罪吗?正是由于他饮酒游乐过度。你们的能力和才华况且比不上他,这样下去很危险!”
下属们面红耳赤,诺诺称是。
一片寂静之时,忽听一人朗声说道,“据我所知,寇大人并非因此遭祸,年纪大不愿意退休才是他获罪的真正原因。”
宋朝规定的退休年龄是70岁,这位官员已经71岁“高龄”,听完这番话,官员默然无语,场面极度尴尬。
这位“勇怼”领导的壮士便是欧阳修,此时,他刚刚26岁。
(来源:摄图网)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欧阳修是纵情山水的醉翁,是诗文锦绣的文豪,是慧眼识珠的伯乐,但他的“嘴炮”技能却常常被忽略。凭借铁齿铜牙与生花妙笔,他路见不平仗义执言,怼领导、怼政敌、怼朋友,怼出个恣意洒脱的人生,堪称大宋第一“嘴炮”。
欧阳修出生在绵州(今四川绵阳),4岁丧父,与母亲寄居在叔父家相依为命。因生活拮据,母亲用芦秆当笔,在沙地上教他写字,勉强完成了启蒙教育。他的科举也不顺利,考了三次才考中。
按理说,像欧阳修这种无背景、无家产、无人脉的“三无”人员应该谨小慎微,不敢行差踏错半步。但对欧阳修来说,向上司“拍马屁”、遇到纠纷打圆场那是不可能的。
27岁那年,欧阳修还只是洛阳的小推官,就搞了一件大事情。
这一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右司谏,承担为朝廷改革出谋划策的重责。欧阳修比范仲淹小18岁,是范仲淹的“小迷弟”,他非常希望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偶像能够为改革直言进谏。
没想到,范仲淹上任几个月后却一直没有动静。欧阳修坐不住了,给范仲淹写了一份言辞激烈的《上范司谏书》:
“拜命以来,翘首企足,伫乎有闻,而卒未也,窃惑之。岂洛之士大夫能料于前而不能料于后也,将执事有待而为也?”
大意就是,为什么你范仲淹担任谏官这么久却什么都没做,究竟是没有能力担任这个职务,还是另有计划憋大招?
在欧阳修眼中,年龄大小、官职高低都不是事,他只关心这件事、这个人是否对国家有利。在这一点上,欧阳修和范仲淹不谋而合。一篇文章,让两人了解彼此的政治主张,建立起改革统一战线。
3年后,欧阳修为范仲淹两肋插刀,做了一件轰动朝野的事情。
此时,范仲淹已升任开封知府,全面推动改革。他画了一张《百官图》,向宋仁宗详细梳理了朝中百官错综复杂的关系,并建议皇帝收归官员任用权。这张图得罪了保守派,遭到激烈抨击,宋仁宗为了朝政稳定,无奈将范仲淹贬出京城。
(来源:摄图网)
范仲淹被贬后,一名叫高若讷的谏官不仅不对这次错误贬谪进谏,反而趁机落井下石,在一场聚会中公然嘲讽范仲淹是罪有应得。
不巧,欧阳修也参加了那次聚会,碍于面子他没有当场发作。回家后,他立刻奋笔疾书,写了一封公开信《与高司谏书》。
这封信言辞锐利、逻辑严密、层层深入,从学问、能力、人品等方面对高若讷进行了山呼海啸、摧枯拉朽般的质疑与抨击,在展现一支笔胜过千军万马力量之时,还顺手送给高若讷一个“君子之贼”的称号,将他牢牢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只是这封信虽然骂得畅快,却也违逆了宋仁宗不得再妄议范仲淹事件的旨意,于是,他被贬到偏僻的湖北夷陵担任县令。此后,三起三落,宦海坎坷。
欧阳修51岁的时候,受命担任礼部科举考试主考官。
当时的文坛,正流行文风艰涩怪癖、深奥难懂的“太学体”,欧阳修一向倡导言之有物、平易自然,对这种文风深恶痛绝。
欧阳修有位同事叫宋祁,比他年长9岁,是“太学体”的忠实拥护者,在两人合作过程中,宋祁常常使用冷僻深奥的字,欧阳修不胜其烦。有一天,欧阳修终于爆发了,提前来到办公室,在门口写下“宵寐匪祯、札闼洪休”八个字。
宋祁上班时看到这八个字,笑问欧阳修:“简简单单的‘夜梦不祥,题门大吉’,为什么用这么怪异的字?”
欧阳修:“你平时不就是这么写文章的么?”
这次做主考官,给了欧阳修纠正文风的机会。
在他批阅试卷时,看到险怪奇涩之文便大笔划掉,一律不予录取。
当时太学里名气最大、最被看好夺状元的学子刘几也参加了这次考试。欧阳修看到一份试卷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用字看似古奥,但意思很简单——天地运行,万物产生,圣人出现。
欧阳修猜到是刘几写的,便按照他的韵脚续道:“秀才剌,试官刷!”——这秀才学问不行,试官不会录取!
以刘几为代表的“太学体”考生纷纷落榜,这场科考在落榜考生中引起轩然大波。
有人在欧阳修上班路上聚众围堵,争辩谩骂,声势浩大;有人编造谣言,诋毁他的人品,大肆传播;还有人写《祭欧阳修文》,扔到他家中,恶毒诅咒。
但欧阳修对这一切早有思想准备,处之泰然,坚定推行他的文风改革。
(来源:摄图网)
历史证明了欧阳修文风改革的先见性与正确性,在这次科举中,录取了文坛的苏轼、苏辙、曾巩,位列唐宋八大家;录取了政坛的吕惠卿、章惇、曾布、王韶、吕大钧,成为王安石变法中的风云人物;录取了学坛的程颢、程颐、张载,开创“程朱理学”和“关学”……
欧阳修不仅创造了史上最牛高考,更奠定了宋代乃至中华文化盛世的基础。
作为谏官,欧阳修展现了一支笔胜过千军万马的战斗力;作为文学家,他的文章简洁流畅,纡徐委婉,开创一代文风。但他的文章配上宁折不弯的性格,不只是对抗政敌的利剑,有时候也成为对朋友费力不讨好的枷锁。
欧阳修40岁那年,他的好朋友尹洙去世了。欧阳修比尹洙小6岁,曾向他学习过古文写作,两人是志同道合的古文运动推动者,感情深厚。
受尹洙家人之托,欧阳修为他写墓志铭。
但写好之后,尹洙家人非常不满意,认为这篇墓志铭字数非常少,尤其是评价尹洙的古文成就只有“简而有法”四个字,应该着重强调“古文运动倡导者”身份。
欧阳修也不高兴了,告诉尹洙家人:首先,“简而有法”曾被用来评价《春秋》,是绝对的好评;其次,在尹洙之前,古文已有开风气者,说他是“倡导者”不合适;第三,墓志铭之所以篇幅短,是由于模仿了尹洙简练的写法,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与尊重。
欧阳修最后明明白白指出,“所以慰吾亡友尔,岂恤小子辈哉!”——这篇文章是纪念好友的,我才不管你们小辈怎么想呢!坚决不改,一字不改!
最终,由尹洙另外一位朋友写了一篇更长的墓碑文。
5年之后,欧阳修的至交范仲淹去世,欧阳修因撰写神道碑碑文再次引发了范仲淹家人的不满。
当年,范仲淹作为“庆历新政”改革的领导者,与保守派宰相吕夷简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并最终以吕夷简留任、范仲淹被贬谪收场。虽然政见不同,但吕夷简非常认可范仲淹的能力,后来,西夏与北宋战争爆发,夷简第一时间再次启用范仲淹。在民族大义面前,两人冰释前嫌。
在碑文中,欧阳修这样写两人的和解,“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被起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但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坚决不同意这个说法,“我父至死未尝解仇。”
欧阳修告诉范纯仁,你父亲曾和我说过,他一生中从来没有怨恨过任何人,你却非要说两位去世的人仇恨未解,“公等少年,何从知之?”
在欧阳修看来,范仲淹曾经主持朝政,如果对他的评价出现偏差,将对这段时期的朝廷形象产生不良影响。这篇碑文他字斟句酌写了15个月,力求公正、稳当,连对立阵营都没有反对声音,不可能为了体谅家属情绪做修改。
结果依然很不愉快,范纯仁将碑文中涉及两人和解的语句全部磨掉,欧阳修也明确告诉大家,墓碑上的文章不算数,文章以收录到自己文集中的为准。
(来源:摄图网)
在神道碑这件事上,欧阳修再次展现出高于范纯仁等人的历史站位与思考深度。欧阳修与范仲淹、吕夷简一样,虽政见不同,但始终心怀国家大义,从不以私人过节为念。欧阳修这种克己奉公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人,尽管在改革中各持己见,但始终惺惺相惜,成就了百花齐放的文坛盛况。
欧阳修的果敢刚正、坚持真理是涤荡朝野的一股清流,但过刚易折,他的行事作风得罪了不少人,频频“被黑”。
欧阳修40岁那年,他被诬陷“与外甥女乱伦”,被贬滁州。
这次被贬,是“庆历新政”改革的不幸,但却是中国文学史的幸事。在滁州,没有勾心斗角、唇枪舌剑,只有湖光山色、淳朴百姓,欧阳修收获了简单的快乐,迎来了文学创作的高峰。他挥毫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让《醉翁亭记》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也让“醉翁”成为后代文人仰望的典范。
在醉翁亭附近,欧阳修建了座醒心亭,每当他酒醉或者疲倦时,便会在醒心亭遥望远方。这一“醉”一“醒”两座亭子构筑了欧阳修的人格内核,“醒”是时刻保持忧国忧民的清醒头脑,“醉”是因太清醒而感到痛苦时,短暂地沉醉于单纯的美好。
这种精神内核随着“醉翁”的名号在中国人中代代相传,无论遇到再大的波折和苦难,都乐观旷达,保持清醒的反思,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在滁州之后,欧阳修几经沉浮,官至副宰相、太子少师。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60岁时,又遭到“与儿媳有染”的诋毁,他心灰意冷,决意退休。
退休后,他选择风景秀丽的颍州安度晚年,改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外加他一老头。
在六个“一”中,欧阳修远离朝廷纷争,做回自己,从琴棋书画诗酒花中寻找到了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从“醉翁”到“六一居士”的“一壶酒”,四川人欧阳修血液里自然流淌着对美酒的热爱,无论心境如何变,称号如何改,酒始终如老友般陪伴左右,带给他坚持真理、追求完美的勇气与决心。
(来源:摄图网)
川酒自古甲天下,四川有款多种粮食酿造的美酒,倾倒了包括杜甫、黄庭坚在内的无数文人墨客。想来,爱酒的欧阳修出川时携带的也是这款美酒吧,当他漂泊异乡时,带给他心灵的慰藉。
千百年后,这款美酒经过代代匠人的传承,因“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在清代被命名为“五粮液”。五粮液这个名字如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别号,朴素雅致,恰似古代文人宁静淡泊又俊逸洒脱的情怀。
纵观欧阳修一生,他是改革斗士、文坛领袖、学术泰斗、千古伯乐,他忧国忧民、勤以治学、奖掖后进,在政坛、文学、史学、文学批评等领域均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堪称“全能之王”。
下一任文坛领袖苏轼这样评价老师欧阳修的文学成就,“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王安石因被欧阳修提携而名扬天下,自视甚高的他极为推崇欧阳修,“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千年之后,当我们回看北宋那段星光璀璨的历史,欧阳修无疑是最耀眼的启明星。穿过历史烟雾,这位苍颜白发的文章太守,正举着酒杯,向我们洒脱挥手。
执笔:李耀威
统筹:李耀威 闫梅
编辑:谢玥
监制:田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