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老人都是一部厚厚的书,与他们交谈,就如同翻过一张张泛黄的书页,读到他们生活的轨迹,读出人生的道理。在位于河北燕郊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里,入住的老人当中有95%以上是北京籍贯老人。这些老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重要岗位的亲历者。今年国庆前夕,这家养老院选择了24位老人,为他们出了一本书——《峥嵘岁月往事记谈》,从他们的故事中搜集历史,在他们的岁月中见证辉煌。
老照片随身带承载70年的思念
6寸大小的黑白照片用塑料薄膜塑封。画面中有八名身穿解放军军装的年轻战士,五名战士站在后排,三名盘腿坐在前排,每个人都静静地注视着镜头,脸上透着青涩。天气已经转凉,老人都怕冷,今年已经89岁高龄的吴兴中老人,套上了他的薄夹克。这件夹克的款式跟普通的男士夹克差不多,贴近胸口的位置有一个内侧口袋。别人的夹克口袋里可能放着钱包、手机,但这件夹克的口袋里,只放了一张黑白老照片,“因为这个口袋离心脏最近。”
吴兴中说,这张老照片的拍摄时间是1949年9月,后排右数第二个战士就是他,跟他一起合影的,是共同参加当年10月我国东南沿海一场战役的战友。但遗憾的是,照片上除了吴兴中之外的7名战士全部牺牲,从那时开始,吴兴中每天都会将这张照片随身带着,穿夹克的时候就放在暗兜里,衣服没兜就放在公文包里。他去哪儿,照片就去哪儿,他在哪儿,战友就在哪儿。
1949年,19岁的吴兴中机缘巧合地参了军,同年8月被组织派往福州参加福州战役,9月从福州出发抵达我国东南沿海的小渔村,准备参加另一场战役。
吴兴中记得,到达小村的时候,天刚蒙蒙亮,跳下卡车的他见到了此前从未见到过的景象:太阳刚刚从海平线上露出了一点光芒,靠近岸边的海里,到处是正在练兵的解放军,战士们练的不是列队,不是身体对抗,不是举刀冲刺,而是游泳和划船,他们卖力的动作激起层层浪花。为什么要练游泳和划船?吴兴中说,当时的人民解放军缺乏海战经验,又没有先进装备,条件非常艰苦。
战斗即将打响,吴兴中加入了训练的队伍。战士们都是20岁上下的花样年华,同龄人自然聊得来,在一次训练间歇,正巧负责宣传的战士扛着照相机走过他们,包括吴兴中在内的8个战友,赶紧摆好姿势,整理一下有些褶皱的军服,看着镜头,拍下了这一张珍贵的合影。遗憾的是,那场战役打了三天三夜,最终以失败告终,很多战友都牺牲在了这场战役当中,吴兴中能留下的,就只有那一张练兵时偶然拍下的合影。
吴兴中说,只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才会知道幸福生活有多么的来之不易,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吴兴中就会拿起照片,看看照片上已经牺牲的战友,就会不自觉地回想起东南沿海那场惨烈的战斗,什么困难都不是困难了。
如今,别看吴兴中已经快90岁了,在养老院的日子特别充实。早上起来,他在家里稍微活动一下身体,就骑着三轮车出门了。中午去食堂吃口饭,回家休息一会儿,拿上游泳装备又出门了,在游泳池游上一小时才回来。晚上,吃完饭看会儿电视、读读书,结束充实的一天。
“我们的国家能发展得这么好,我能住进条件这么好的养老院,我们能在这儿开心地聊天,这些都是我们的战友用生命换来的,我只有好好活着,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吴兴中说,如果青春再来一次,他依然会选择回到19岁,拿起那顶军帽、扛起那把钢枪,头也不回地往战场走去……
训练民兵当标兵在大会堂见到毛主席
今年10月1日,电视里播放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阅兵和庆祝活动直播,把83岁老人齐立强的回忆一下子拉回到了五六十年前,尤其是民兵方阵出现在镜头前的时候,让他回想起了自己当民兵的日子。
齐立强是河北保定人。高中毕业后,他考取了北京师范学院,也就是今天的首都师范大学,并且在毕业后留校工作。
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发出了“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北京师范学院响应号召,很快就成立了民兵师。然而当时没有专职人员负责民兵训练,正巧齐立强刚刚留校,学校领导就把这些工作交给了他。
然而,对于齐立强来说,训练民兵他是“门外汉”。但他是老解放区来的,最不怕的就是困难。于是,齐立强专门跑到当时的北京卫戍区教导队学习,还去连队当了“编外兵”接受训练,边学边干地挑起了这副担子。训练结束之后,齐立强被卫戍区任命为基层人民武装工作干部。
回到学校开展民兵训练工作,齐立强喜欢动脑子,他并没有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民兵培训,而是把民兵工作和教学、体育、节假日相结合,为学生们举办国防教育讲座,建立射击、跳伞、摩托、舢板等国防体育运动队。他还在学校首创了“当兵一日”活动,并结合“五一”“十一”天安门游行仪仗队任务,进行队列训练,训练中还专门请来仪仗队做示范。暑假期间,他还专门组织学校的民兵骨干,到坦克一师、69军及北海舰队长山岛基地进行军事野营。
在学校的民兵训练领域如此“折腾”的齐立强居然干出了名堂,作为教育系统的民兵代表,他参加了1960年4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全国性民兵代表会议。
这是齐立强第一次参加这么高规格的会议,对于当年只有24岁的他来说,还是有些忐忑和紧张的。齐立强记得很清楚,1960年4月18日下午3时,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当时的主要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致辞,并做了民兵建设工作报告,大会后,齐立强和所有参会代表还进行了讨论。
到了4月23日上午,代表们突然收到通知,说下午毛主席要接见全体代表。“哎哟给我们乐的,饭都顾不得吃了,赶紧扒拉了两口,就坐那儿开始等车了。”来到中南海怀仁堂门前,代表们都列队站着等候毛主席,很快,毛主席走出怀仁堂来到代表们中间,向大家挥手致意,代表当中立刻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齐立强也跟着一起使劲儿鼓掌,后来才发现,两个手掌已经被他拍得有点儿发木了。
齐立强现在还记得,回单位之前,每位参会的民兵代表都获赠了一些纪念品和奖励,包括纪念册、钢笔和枪。齐立强说,那是一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除了发枪,国家还给代表们配备了100发子弹,“这可不是给个人的,那时候很多大单位的民兵组织都有枪库,我拿回去之后就放在单位的枪库了。”回到单位,齐立强久久不能平静,他说,受到了毛主席接见的那种幸福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他当时就下决心,要把这一经历变为动力,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后来,齐立强先后在北京海淀区的四季青农业生产合作社、原崇文区的崇文门街道等单位工作,直到退休。
如今,已经83岁的齐立强和老伴在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安享晚年,每每回想起这几十年的历程,就好像放电影一般,但每次“放电影”,都能找寻到幸福的回忆,能亲眼见证国家的富强和昌盛,老人觉得这是最幸福的事儿。
把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负责人李海燕表示,截至2019年,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在住老人3000余人,平均年龄达到80岁以上,95%以上是北京籍贯的老人。这些入住燕达健康养护中心的长者,大部分都是国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重要岗位上的亲历者,“他们的人生拥有独特的时代印记,亲历过旧中国被侵略的苦难屈辱,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辉煌奇迹,今日我们所享受的和平与富足,离不开老一代人的辛劳付出。”李海燕觉得,他们的记忆弥足珍贵,他们的故事精心励志,养老院有责任去挖掘峥嵘岁月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以此告诫每一个人,今日的幸福有多么来之不易,出版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将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下去。
《峥嵘岁月 往事记谈》
ISBN:978-7-5166-4801-8
新华出版社 2019年9月
定价:58.00元
《峥嵘岁月往事记谈》全书分为烽烟往事、科学兴国、文艺人生、岁月拾贝四部分,记录了居住在燕达的24位老人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有前线战场的烽火硝烟,也有科学救国的钻坚研微,有严谨治学的实事求是,也有建设祖国的无私奉献。88岁的张克劝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带领10名优秀学员,研制出中国第一辆水陆两栖坦克,为祖国军工事业发展作出贡献;91岁的孟庆良曾在《石油凯歌》话剧中扮演主角王进喜,也是第一个扮演铁人王进喜的话剧演员,他用一生诠释了何为艺德;86岁的前驻波兰大使刘彦顺在学生时代曾给周总理当过翻译,外交一线浮沉40年,见证了中国外交的崛起历程,至今仍保有外交官的风范……这些故事,或许平凡,背后却是一代国人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