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几时起,把酒问青天:
世界上何时开始有酒?
最初的酒诞生于何地?
酿酒之术为何人发明?
几乎所有文明古国都有关于“酒神”的传说。譬如,古埃及酒神奥里西斯(Osiris),古希腊酒神狄奥尼苏斯(Dionysus),古罗马酒神兼植物神巴克斯(Bacchus)、古美索不达米亚酒神挪亚(Noah)。西方人认为,是“酒神”在远古时代发明了酒。
在“酒源”问题上,东西方如出一辙。我国也有类似的古老神话和美好传说。如“酒星始酒”、“天造天禄”、“猿酿果酒”、“兽乳制酒”等“天然酒源说”,“上皇兴酒”、“黄帝创酒”、“炎帝教酿”、“仪狄作醪”、“ 杜康酿酒”等“人工酒源说”(注1)。
古人向来认为,酒是造物主赐福于人间的爱物。“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孔融《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称:“天垂酒星之曜,地列酒泉之郡。”“仰酒星之景曜”、“囚酒星于天岳”、“拟酒旗于元象”、“龙头泻酒邀酒星”、“酒星不照酒泉下”…… 酒乃上天恩赐的种种说法在古籍中处处可见。
诗仙兼酒仙李白浪漫的说:“天若不爱酒,天应无酒星。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此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毋为醒者传。”
《晋书·天文志》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飨饮食。”古人的确想象力丰富、观察力敏锐,3000多年以前,观测仪器与条件何等的简陋,竟然能从浩瀚的星河中,用肉眼观测出酒旗星座,让今天的人匪夷所思。
现代科学证明,茫茫宇宙里真的存在某些由酒精成分构成的天体,也就是名符其实的“酒星”。天文学家筛选了位于银河系中心的巨大尘埃云——人马座B2发出的上千种信号,发现了它有甲酸乙酯物质,闻起来就像朗姆酒一样芬芳。
至于酒泉就在今天甘肃省,如今是著名卫星发射基地。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其水若酒,故曰酒泉也。”其实酒泉并不产酒,汉代名将霍去病因征匈奴战功卓著,得汉武帝赐御酒一坛。然兵多酒少,遂令将酒倾入一泉水井中,与士卒同饮共欢,故此地获名“酒泉”。
酒神、酒星、酒泉不过是古人的丰富想象,前人的无稽之谈。其实酒的问世与天地没有“毛线”关系,但是极有可能同黄帝、仪狄、杜康等人有涉。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此3人被公认为中国酒的创始人,历朝历代史官不绝于书,业内业外酒师世代相传,折射了古人对酒的心理感受与精神崇拜。
黄帝是中华民族3大始祖之一(注2)。远古神话中就有黄帝驾六骏与西王母引觞高会的传说。《黄帝内经·素问》篇中有黄帝与医家歧伯讨论“汤液醪醴”利弊的记录。东晋葛洪《抱朴子》认定黄帝发明了“酒泉之法”,即利用曲米药丹造酒的方法。
仪狄是专司大禹膳食的女性。《吕氏春秋》记载:“仪狄作酒。”《太平御览》也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刘向《战国策》更是振振有词,绘声绘色:“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更多的人认定,“酒祖”当属杜康。杜康是夏王朝第六世君王,传说是他将剩饭置于桑园树洞中变成了酒。《太平御览》卷八四三引《世本》卷九:“少康作秫酒。”晋代《博物志逸文》:“杜康善酿酒”。宋代《北山酒经》:“酒之作尚矣,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注3)。
“杜康造酒说”流行甚远,后世多将杜康奉为中国酿酒的鼻祖,尊为行业神,甚至作为中国酒的代称,形成了风行云从的文化效应。一代枭雄曹操就曾横槊高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酒先于人类产生于这个星球,生成历史比人们想像的要早得多。黄帝、仪狄、杜康等人只不过总结了先民的经验,集中了前人的智慧,从而提高了古法酿酒技艺。这些早期的高明酿酒技师,后来逐渐演变成酒的发明者。
现代白酒专家公认,人类有意识的酿酒,当在由巢栖穴居、饮血茹毛过渡到刀耕火种、狩猎渔农时代,进入了“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文明生活阶段,酒正是古代先民们模仿大自然杰作的产物。
晋代江统提出了剩饭会自然发酵成酒观点,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立酒系自然发酵形成学说的人。他在《酒诰》中写道:“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又云杜康。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否认了酒源自仪狄或杜康的“奇方”。
通俗地说,酒是由粮食、果实、乳汁等含有糖、淀粉、蛋白质类物质经过发酵制成的饮料,主要成分为乙醇(C2H5OH)。乙醇生成过程非常简单:糖、淀粉、蛋白质在酶与酵母菌的作用下即可转化,加上水以及同时产生的衍生物便合成了酒。
秋高气爽之际,树上的野果成熟了,凑巧掉在了低洼的地上,或者落进了积水的树洞中。那些粘在果皮上、附在谷粒中的发酵菌,自身糖分大量地繁殖起来,被酵母分解转化为含酒精的液体。这种自然发酵的糖化酒化衍生物就是原始果酒与谷物酒。
《黄帝内经·素问》提到一种古酒——醴酪。柯尔克孜族人有一个古老传说:很早很早以前,长途迁徙的族人打开羊皮袋取食,一股清馥香气扑鼻而来。半袋马奶倾入碗中,顿时香气四溢,牧人惊奇地发现,马奶竟然变成了可口美酒。
先民们极有可能从留存的动物乳汁中获得了天然醴酪,意外发现牛乳、羊乳、马乳、驼乳都可以通过发酵制成乳酒。时至今日,我国许多从前以狩猎为生的民族,如蒙古、柯尔克孜、哈萨克、鄂温克等,依旧保留着“兽乳制酒”习惯。
如此说来,天然发酵酒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已出现。自然发酵酒进入人类社会至少有上万年历史。距今大约四五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智人”开始有意识地酿造果酒与乳酒。距今七八千年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国先民开始人工谷物酿酒,农耕时代中晚期人工曲蘖酿酒。到了夏、商、周时期实现了曲、蘖分离,以蘖为糖化剂酿甜酒(醴)、以曲作糖化剂与酒化剂造香酒(鬯)问世(注3)。
注1:对于各种酒源说(分天然酒与人工酒两类),宋人窦苹《酒谱》评论:“世言酒之所在者,其说有三:其一曰仪狄始作酒,与禹同时;又曰尧酒千,则酒作于尧,非禹之世也。其二曰神农《本草》,著酒之性味,黄帝《内经》亦言酒之病,则非始于仪狄也。其三曰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予以谓是三者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然则酒果谁始乎?予谓知者作之,天下后世循之,而莫能废。圣人不绝人之同好,用于郊庙享燕,以为礼之常,亦安知其始于谁乎?”
注2:黄帝、炎帝、蚩尤同为中华民族3大始祖。《说文解字》:“酱,醢也。酒已和酱。‘酱’字从‘酉’,与酒相类。‘醢’初为酱,久储为酒。”古义 “将”有扶持意思,“酉”则表征成熟,“酱”合释:一种经老熟变质过程而制成的酒类。
注3:《说文解字·巾部》“帚”条释义:“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酒,即用粘性高粱酿制的酒。
注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酿酒技术不断进步,从天然酒曲进化到人工酒曲,分为曲、蘖(谷芽)、黄衣曲(糖化用曲、酱曲、豉曲)。用蘖酿制的酒称“醴”,用曲制作的酒为“酒”。《诗经·豳风·七月》中“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表明我国酿酒之兴起已有几千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