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风险亟待市场化、阳光化转型
尽管总体风险可控,但长期仍存隐忧。不少专家认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一方面是加大排查清理力度,“严堵后门”,另一方面是“更开前门”,最终促进地方债规范化、市场化、阳光化。
中债资信公用与机构部分析师白子渐认为,由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来源、投向等诸多信息透明度较低,不利于风险判断及后续处置安排,建议持续加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清理核查,严控地方政府新增隐性债务。另外,建议依据债务资金投向,明确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的偿还责任。
具体来看,对于新增债务中用于无收益的纯公益性项目的部分,通过财政资金、国有资产变现、土地出让、政府债券置换等方式依法筹措偿债资金;对于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准公益性项目的部分,优先使用项目收益和举债主体其他收入偿还债务;对于以市场化方式举借的经营性项目债务,由举债主体自行承担偿付责任。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认为,严监管下地方政府存在融资紧的问题。对于融资困难的地区,可以合并城投,组建新的综合性城投集团,将业务相同或者互补的城投公司合并,实现城投的业务多元化,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提高城投融资能力。
“加快市场化转型,尽管很困难,但城投资产中扩大经营性资产比例是不得不走的一步。”李奇霖表示,对于公益性资产占比高的城投,剥离隐性担保后可以成为地方项目的实施单位,还可以作为社会资本方参与PPP项目;对于市场化参与度高的城投,可以考虑旅游、养老、公用事业等板块;对部分评级不高的城投来说,也可以考虑通过ABS融资。
“过去一年中央出台了62号文、97号文,为地方政府融资开前门,包括土地专项债券、收费公路专项债券、项目收益专项债券等。这些制度的出台为地方债务处理奠定了良好基础。”闫衍指出。
目前,地方债“前门”尚有继续敞开空间。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推算,目前来看,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投向是基础设施投资。去年基建投资总规模约为17万亿,其中约1/3是外部融资,也就是说外部融资总规模约为5万亿。由于发行地方债是地方政府唯一的合法融资途径,而地方债今年额度为1.35万亿,如果要保持同等基建规模,今年基建投资的外部融资缺口在3万亿以上。
新时代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建议,通过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责任,既要保障中央的财税收入,又要积极引导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广义财政收支结构的优化。由于地方债相对受限,应当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来化解地方债务。长期以来,地方财政缺口很大程度依靠土地财政来弥补,随着棚改货币化的边际收缩和房地产调控趋严,未来土地财政收入可能会逐渐放缓。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中国股票策略主管朱海斌认为,对于地方融资缺口,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发行一些特别的中央政府债务,通过银行拨分少量存款准备金来购买国债,提供结构性支持。中央政府在财政政策上有更大空间,银行也没有大的损失,只是替代持有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