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购潮后多出现指数反弹
分析人士表示,回购股票在港股市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行为。大部分上市公司回购的原因主要是股价被低估,或者是在市场低迷时,向投资者传递信心。由于上市公司通常会将回购的股份注销,使得公司总股本减少,股东权益增厚,所以回购也被视为回报股东的方式之一。
据有关机构统计,在港股历史上曾出现过三轮明显的回购潮,基本都是在市场低迷时期。第一轮发生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那一年港股上市公司回购总额达到175亿港元;第二轮发生在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其间港股上市公司整体回购金额约121亿港元;第三轮回购潮出现在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其间港股上市公司累计回购金额近300亿港元。
安信国际表示,通过对港股回购总额与恒生指数进行同期对比,发现回购额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行情的影响,即指数下降时回购额增加,而指数上升时回购额下降。
那么回购潮对指数和股价是否有提振作用?历史数据显示,回购潮出现后,恒生指数大概率能实现一定的涨幅,但是对个股而言,则不一定会有超预期的表现。
数据显示,2008年回购潮之后,2009年全年恒生指数上涨了52.0%。第二轮回购潮后的2012年下半年,恒生指数亦上涨约16%。第三轮回购潮后,恒指出现了一波长达一年半的上涨行情,累计涨幅超过40%。
具体到个股,则相关性并不高。国信证券研报指出,很多时候,市场认为上市公司回购对其二级市场表现构成巨大利好,但从历史数据来看,其回购均价不能作为安全边际,也无法证明回购公司股价在次年的表现会大幅超越大盘。
就9月这波回购的“小高潮”来看,恒生指数自9月13日开始出现反弹。不过个股方面,既有如腾讯、雷蛇、美图等股价呈现止跌回升趋势的公司,也有如维信金科、利福国际等回购后股价仍未有明显提振的公司。
分析人士认为,相比于提振股价,回购更多是表明上市公司的态度,给投资者传递信心。从中长期来看,股价的波动更多是受到市场变化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影响,与公司回购股份的关联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