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网讯 故宫又火了!12月14日,《上新了·故宫》最新一期节目在北京卫视和爱奇艺同时播出。在这期节目中,“故宫兄弟”邓伦、周一围带领文创特邀嘉宾邬君梅一起回到一百年前,探寻紫禁城里溥仪、婉容和文秀的另类皇家生活。
《上新了·故宫》通过轻松愉悦的表达方式,带领观众在节目中探索故宫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引爆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创新和销售。截至12月18日,《上新了·故宫》的文创单品众筹已经突破千万。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24位皇帝居住和使用的皇宫。清王朝灭亡后,人们按照历史惯例将其称为故宫,意思是前朝的皇宫。故宫在明清时代又称“紫禁城”,这一命名取自天文上的“紫微宫”。在古代,都城、宫殿的建造极力模仿天象,寓意人间天上,天人合一。
岁月无声,宫阙无言。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建立后,故宫便成为一种符号,故宫博物院也自此拥有三大世界级文化资源。
夕阳下的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供图
故宫记录 诚心、清心、匠心
广告界流传着一句话:伟大的文案都散发着真诚的人性的气息。
值得观看的好作品也是如此。
早前,故宫主题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收获了不错的口碑。该片的主演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工作的故宫文物修复师们。他们手里掌握着“文物复活术”,被他们修完的东西就像穿越了时空一样,从最初的破碎不堪到荣光再现,他们让故国依稀如梦中。
1987年,电影《末代皇帝》摄制组成为唯一被允许进入到故宫太和殿内部进行拍摄的摄制组,这部电影也让紫禁城的壮美景观在世界上大放异彩。在电影上映31年后,才有了第二个摄制组带演员在故宫实景深度拍摄,这就是《上新了·故宫》。
《上新了·故宫》节目照。
与较为小众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相比,正在热播的《上新了·故宫》收获了口碑和收视双高。
《上新了·故宫》是首档聚焦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新类真人秀节目,主要商业模式是通过节目探秘故宫不为人知的奥秘,寻找文创灵感。节目广泛征集文创设计方案,由故宫文创开发员与专业设计人员共同创意、开发文创新品,融合故宫、明星、媒体及影视制作方等多家IP,不断制造话题、热点和网络效应,带动故宫文创产品创新开发与产品销售。
在每期节目中,嘉宾作为新品开发员跟随故宫专家进宫识宝,探寻故宫历史文化,并与顶尖跨界设计师联手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每期诞生一个引领热潮的文化创意新品,打造“创新”与“故宫”相结合的制作模式。
高评分、引发热议、收视率夺冠,节目实现了多方共赢。《上新了·故宫》总导演毛嘉表示,节目并非为了利润卖货,文创产品利润空间并不大,且大多反哺于故宫文物修复和文物保护,节目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搭建一个故宫与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平台”。
故宫文创 让故宫和每一个人发生关联
文创产品是以文化为基础设计的特色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故宫文创将具有六百年历史的紫禁城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呈现出来,让大众与故宫、传统与现代在节目中交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故宫火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必然。为了更好地了解故宫粉丝群体,故宫博物院早在2007年和2008年就组织了一大批大中学生与志愿者开展大规模观众结构调查。这次调查一共得到55369份有效问卷,最后得出观众的年龄分布主要是19—39岁的青年群体,占比达到61%,其中,学生和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占到青年群体的60%以上。所以,故宫的各项活动和服务主要面向这三类人群。
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共有9170种,已上线的8款APP平均下载量上百万。与此同时,故宫的文创产品销售额也从2013年的6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近10亿元。而在2017年,故宫文创部线下收入近1亿元,线上淘宝网店收入近5000万元。此外,故宫也有其他部门贡献文创产品收入,故宫所有的文创产品全年总收入达15亿元。
《上新了·故宫》在线上采取众筹的营销模式。故宫博物院根据自己的计划将产品公开到互联网,消费者根据自己意愿为产品支付最低价格。双方诉求相匹配则交易成立,故宫博物院对产品投入生产。
2018年11月18日晚,《上新了·故宫》节目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推介“故宫睡衣”的微博,短短两个小时间,就收到了3.2万条转发,1.6万条留言和1.1万个点赞。众筹项目同步启动后,不足一个月,该项目认筹人数就超过了17610人,筹款超过1000万元。
《上新了·故宫》淘宝众筹页面。 中国财富网/供图
另外,人民日报刊文称:“《上新了·故宫》,给传统文物注入活力,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和当代相遇,方能绽放出更为绚丽的色彩。而《上新了·故宫》的走红告诉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敢于创新是一条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