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垃圾?”自从上海实行干湿垃圾分类以来,网上的搞笑段子就没断过。
上海最严垃圾分类实施三个月后,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也在提速。日前,《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与上海的干湿垃圾分类不同,北京市将垃圾分为了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干垃圾湿垃圾傻傻分不清,这让很多上海人挠头不已。如今,北京的吃瓜群众也该脑仁疼了。有北京网友调侃,刚把干湿垃圾分类背熟,却发现北京根本不用那一套!
当然,急着垃圾分类的不只是上海和北京。今年6月,住建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将全国46个城市带上了强制垃圾分类的“快车道”,中国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
实行垃圾分类,从小了说,是减少资源浪费,变废为宝;从大了说,是我国践行绿色和循环发展的重要内容,甚至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推进。随着“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正式写入“十三五”规划,生活垃圾分类已成为国家战略。
要下好垃圾分类这盘棋,还需要前后端齐发力,抓住机遇,顺势而为。长期以来,受制于前端垃圾分类工作的不畅,我国厨余垃圾一直与生活垃圾混合处置。虽然我国垃圾分类试点在北上广深等8个城市已开展了近20年,但成效不大。就拿北京大兴区来说,小区里的分类垃圾桶已摆放多年,但形同虚设,真正进行分类的居民并不多。即使有些居民费心分类了,最后各种垃圾也还是被混装在一起收走。所以也就仅仅是垃圾桶分类罢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前期的垃圾分类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相关配套设施跟不上,仅在运输环节就没法进行分类匹配。
我国强制垃圾分类才刚刚起步,相关的配套产业市场尚处于摸索阶段。实施分类后,如何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加快提高与前端分类相匹配的处理能力,后端的技术研发和实施任务紧迫。
可见,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将催生出十分庞大的产业市场,涵盖专业运营、设备、末端设施建设、环境服务等。据相关统计,垃圾分类行业的产业规模预计达上千亿元。日前大火的区块链产业,也被寄予解决垃圾处理领域多个难点的厚望。受益于垃圾分类政策等因素,相关环保龙头企业业绩稳定增长。以盈峰环境为例,今年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2.47亿元,同比增长52.14%。
强制垃圾分类,使垃圾分类正式进入精细化管理时代。有垃圾分类的地方就有江湖,资本市场也在垃圾分类背后商机的影响下活跃了起来。在有些人还在调侃上海人的时候,有些人已经在布局的路上了。前不久,支付宝早早就推出了多款垃圾分类小程序,千余种垃圾可以一键查询分类。除了“识垃圾”外,支付宝还可预约上门“收垃圾”,和快递一样方便。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垃圾分类产业将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作为投资的新风口,资本自然是趋之若鹜,但也难免良莠不齐。实施垃圾分类,对于相关产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加大研发投入,抢占垃圾分类产业的技术高地,是相关企业该狠下功夫好好钻研的课题。(作者:梁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