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博
手机这场战还没打完,雷军又开辟了造车的新战场。
10年豪掷100亿美元,并且对外宣称,要“押上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荣誉。”
创办小米时,雷军开玩笑:“偷偷干个小米,干成了咱就干,干不成,咱就不承认”。
这次造车,他却声称是“终极一战”。
有米粉注意到,在3月30日官宣造车的新闻发布会上,雷军哽咽地说出“我深知作出这个决定对我意味着什么”后,甚至是含着泪走下舞台。
这一年,雷军52岁,在已经功成名就的年纪,他决定赌上自己的一切。
造车这件事,雷军是“老谋深算”
小米宣布造车后,传来很多反对的声音,因为除了声称的“10年100亿美元”,小米汽车没有新车假想图,没有工信部申报信息,没有技术团队……
有人甚至说,小米汽车目前还只是一团空气。
但,其实造车这件事情,雷军早已是“老谋深算”。
2013年,雷军专门去美国硅谷两次拜访马斯克,并成为特斯拉的第一批车主。回来之后,他就开始悄然布局。
有数据统计,小米及其关联公司目前共有958件汽车相关专利申请,其中,发明专利占96.03%。
这些专利主要集中于服务器、位置信息、无线通信技术、显示装置、车辆控制等专业技术领域。
一直秉持“风口论”的雷军,在智能手机逐渐达到饱和的时候,早就找到了一个更大的风口。
3月30日,小米官宣造车后,雷军的各项动作表现得更为迅速。
一天后,北京海淀的小米产业园内,一位员工偶遇雷军正在接待,从曝光的照片来看,雷军与王传福并排而行,红杉中国的沈南鹏跟随其后。
接着,网上又有一张华夏同学会聚会的照片在微博流传。
来源:微博
照片上除了雷军,还有蔚来汽车李斌、理想汽车李想、小鹏汽车何小鹏,以及前一天刚刚拜访过小米的王传福。
此外,参加本次同学会的还有红杉资本沈南鹏、美团创始人王兴、滴滴创始人程维、地平线创始人余凯、万向集团总裁鲁伟鼎。
这次聚会是华夏同学会的例行聚会。借助这场聚会,雷军主要和同学们就“智能出行、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进行了探讨。
“同学会”后,雷军没有停下脚步:
4月9日,上海拜访博世((车企一级供应商))上海总部;
4月26日,福建参观过宁德时代;
4月28日,重庆长安汽车两江工厂调研;
4月29日,参观广汽埃安;
5月下旬,五菱宏光MINIEV生产基地;
6月初,湖北东风汽车;
6月8日,参观位于保定的长城汽车研发中心;
还有消息说,他曾在4月份和6月份两次拜访北汽蓝谷。
从小米官宣造车到现在,140多天里,雷军马不停歇地拜访汽车圈内的大佬们。
8月19日,还有传闻称,恒大集团正在与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和深圳政府支持的投资公司进行谈判,寻求出售其电动汽车部门的部分股权。
随后,恒大集团回应称,恒大汽车曾与小米集团有过初步交流,但并未深入洽谈推进。
9月11日,又有消息说,雷军在吉林与一汽就合作事宜进行深度对接洽谈。
与十年前开始造手机相比,雷军为造车这件事,似乎准备得更加充分。
小米创业的经验能否复制?
十多年前,雷军在创办小米时,他更多的是感到不安。
2009年12月16日,北京下了一场雪。燕山酒店对面的咖啡馆里,雷军和几个朋友一起喝酒。
一瓶接一瓶的啤酒灌下去之后,直到晚上11点半,雷军才开口说,今天是他40岁生日。
十年后,雷军回忆那个晚上时说,他当时的感觉是,四十岁了自己还一事无成。
2017年离开金山,对雷军是一次重创。心理上的创伤超过了大家的想象。
他感觉,自己很努力、很勤奋,带着一帮一样勤奋和努力的人,打了这么多年江山。“无奈,整成这个样子。”雷军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回忆说。
“二十多年,这么多的机会,一个都没捞着。”雷军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
是否创业?这个问题在他脑子里已经想了千百个回合。
“其实,我真的犹豫了半年时间,”雷军后来坦白说,当时考虑最多的是,是否需要冒那么大的风险去做这么艰难的一件事情?
后来,他这样告诉自己,只要曾经有过梦想,曾经去试过,哪怕输了。
2010年4月6日,40岁的第4个月,不服输的他和六个创业伙伴一起,在保福寺银谷大厦喝了一碗小米粥,宣布小米正式开张。
来源:微博
创业维艰,道阻且长。
小米创业十年,期间的艰险外人可能并不了解。
2014 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主持人问小米的长期战略是什么样的,雷军脱口而出:“五到十年小米(手机销量)要变成全球第一。”
当时的全球第一是苹果。现场的苹果高级副总裁立即回应到:“说起来很简单,但实现很难。”虽然,现场很多嘉宾不友好地笑了,但是,雷军还是很平静地说了句,万一实现了呢?
然而,一年后,雷军就迎来了小米最为艰难的时刻。
“说实话,我不OK。”
2016年1月16日,雷军在内部讲话中这样总结,“过去的一年我们实在过得太不容易”。
出货困难销量下滑,年初目标8000万台至1亿台,由于整个行业的不景气年底只实现7000万台。不仅如此,出海(国际化)也遇到很多困难,赔了十几亿。
市场上到处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小米手机不再发烧了”“小米就是个屌丝机”“小米产品节奏乱了”,还有“小米啥都做,就是个百货公司”,甚至有友商说“5年后,小米肯定消失”。
不服输的雷军并没有停歇,依然带着小米继续往前冲。
五年后,小米没有消失,反而销量超过苹果,首次位居全球第二。
来源:微博
这个成绩虽然算不上最好,但是,雷军带着他的团队,始终在一步一步地接近为自己设定的目标。
小米造车能否复制小米手机成功经验?
小米造车能否复制小米手机成功经验?
没有人敢下一个确定的结论。
即使被他看好的这个风口,在外界看来,也在不断收窄。
留给雷军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过去七八年,作为投资人他投资了10余家左右电动汽车相关企业,并且和多家主机厂有过合作过。
比亚迪的王传福是他的老朋友,他们的合作包括手机零件以及投资比亚迪半导体等。与北汽,2018年8月开始,小米就开始与其就平衡车项目进行合作。
不仅如此,雷军还参投过蔚来汽车A轮投资,和“新能源汽车三剑客”中的何小鹏关系更是不一般。
2020年8月27日,小鹏汽车纽交所上市,雷军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来源:微博
这些产业链上的朋友,很大程度上会减少雷军在造车业务上进行资源整合的时间。
然而,对于目前来说,还有一个迫在眉睫需要面对:小米造车是选择代工模式,还是购买成熟工厂来改造?
这一次,米粉们看上了雷军的老家:武汉。
雷军是湖北仙桃人,武汉大学是其母校,雷军本人在湖北声望很不错;
其次,小米在武汉光谷储备了大量的人工智能方面的开发人才;
米粉们支持武汉作为小米汽车代工点,还有一个原因是,武汉作为“中国底特律”,汽车制造业发达,零部件配套成熟,造车成本最低。上汽通用、比亚迪新能源、吉利汽车等在武汉都有所布局。
米粉们认为,雷军回武汉造车成功可能性更高。
然而,市场上质疑声仍然不少。
今年6月份,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喊话”雷军的一则消息刷遍了全网。王传福说, “50亿对雷总不算啥,1000亿也不是事,关键是浪费你三年时间,这三年时间值多少钱?”
这些话被媒体解读为,王传福劝雷军不要造车,免得浪费时间。
虽然,很快王传福紧急辟谣,并且透露了一个大利好,正在跟小米洽谈造车项目。
不过,对于王传福的忠告,雷军确实需要认真思考一下。当初,比亚迪从造电池跨界到造车,外界也是充满了质疑。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小米的名字是雷军取的。
源自一句佛偈“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意思是,累积了种种力量与辛苦,才能成就一粒米,功德更大过一座须弥山。因此,须弥山镇不住的狂涛巨浪,只一粒米就能够瞬间平息。
雷军对小米的希望,也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