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需求市场,占有全球50%的市场份额。巨大的市场是中国的优势。然而,今年的“中兴事件”暴露了我国芯片产业在源头基础上创新不足等问题。芯片作为一项核心技术,如何加大自主创新和研发?在产业全球化格局之下,中国芯片产业崛起路在何方?
在日前举办的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上,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云庭、紫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王慧轩、新大陆科技集团总裁王晶等专家深入探讨了“中国芯和产业全球化”这个话题。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需求市场,
美国想要卡死我们很不容易
从2008年开始,芯片连续10年都是中国第一大宗的进口商品。
董云庭列出一组数据:2008年我国进口芯片1354亿块,花了1295亿美元。2017年中国进口芯片3770亿块,花了2601亿美元。从金额来说,相当于原油进口金额的1.6倍。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1670亿块,花了1367亿美元,增长35.2%。
董云庭说:“所以美国想要卡死我们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中国可能是芯片的最大需求市场,大概占全球需求市场的50%,我们自给的只有10%。纵向比,我们已经有了长足进步;横向比,特别是按照需求来看,还是有很多瓶颈,我们还处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中间地位。”
市场巨大是中国的优势,
产业发展重点放在设计和制造上
王晶认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拥有最广阔的需求,市场规模就是我们的优势。
“虽然AI人工智能的算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大数据。中国在大数据方面具有天生的优势。智能制造芯片产业正逢其时,前景广阔。”王晶说。
董云庭说:“第二个优势是行业的技术优势不断在发展,我们一步步跟着全球最先进的工艺向前进,有一大批高技术领域企业,在产业链装备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管理水平可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王慧轩也认为,虽然我们差距非常大,但这些年已实现了很多的技术积累,在某些领域也有了技术突破。“差距是在缩短,而不是在拉大。”
“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中国发展半导体产业应该重点放在设计和制造上,因为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一定基础,并且可以带动产业。”董云庭说。
贸易政策限制不了半导体产业,
利用“一带一路”平台进行开放式创新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云庭
董云庭认为,半导体产业靠贸易政策的限制,是限制不了的。这个产业必须要全球化才有出路和前景。
他进一步分析,原因有五点:第一,半导体从一开始就是全球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共同努力或者说集成的结果。第二,从产业链来讲,材料、装备、制造、设计、封装测试这五个环节,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把环节中所有主节点承担下来。
第三,从生态链的角度看,涉及到资金、能源、材料、制造过程,最后还有需求方。第四,半导体的器件大概有几百种,没有一个国家是全部能做的。第五,行业技术进步非常快,必须有持续的高强度投资,这不是哪一家企业单独能解决的,必须要靠多领域、多方面的合作才行。
董云庭说:“中国芯片业最好的模式是开放式创新,如果要攻关一个芯片问题,不一定要招商引资,而是召集不同国家对此感兴趣的技术人才一起来做,成果与利益共享。”
目前“一带一路”平台上已经有80多个国家,其中不乏一些在技术上有优势同时跟中国比较友好的国家,例如德国、以色列等。我们正在考虑,通过“一带一路”这个平台建立起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合作体系。
尽最大努力掌握核心技术,
推动技术、人才、资本和市场全球化
紫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王慧轩
王慧轩认为,集成电路从芯片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一个全球化合作的结果,不可能闭起门来搞芯片、搞集成电路。从全球分工来说,没有哪个国家有能力可以垄断和控制集成电路的全部的产业链条。
从发展来看,通过更好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才可能使这个领域发展得更快。我们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在若干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努力实现技术突破。
他解释说:“当你手里有一种东西,我手里也有一种东西,我的东西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的时候,它是真正的国际分工和合作,如果你手里没有东西的时候,那就是真正的受制于人。如果我不给你,你不给我你日子也过不下去,那就好商量。”
要营造这样的格局,必须坚定不移推动四个全球化:技术全球化、人才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以及市场全球化。王慧轩说:“在全球市场当中定位你的技术水准、产品、销售、未来发展格局,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能够做到在自主领域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