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5G时代”,比预想得要快。
日前,工信部已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了5G商用牌照。关于5G商用牌照发放的时间,此前市场预期在今年10月,但从目前来看,5G牌照的发放速度远远超出了市场预期。
在6月11日开幕的亚洲国际消费电子展上,“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被列为四大主题之一。随着“5G时代”的到来,无人驾驶汽车也在加速落地。然而,与此前强调AI(人工智能)的无人驾驶技术路线不同,5G技术驱动下的无人驾驶正在演化出一条新的技术路线。
“中国在5G技术上已遥遥领先,将5G与AI融合就能感知覆盖更多场景、弥补路测数据的不足,从而提高无人驾驶的安全性,以更快实现落地和普及。”中智行技术副总裁张振林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
5G+AI=换道超车?
在奔向“5G时代”过程中,中国暂时跑在了前列。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韩国、美国和日本在5G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英国、德国和法国处在“第二梯队”;而新加坡、俄罗斯和加拿大则构成“第三梯队”。截至今年5月,在全球20多家企业的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中,中国企业占比超过30%,位居首位。
“与领跑‘5G时代’相比,中国在AI领域的优势并不明显,如果能将5G与AI融合可以让中国在无人驾驶领域后来者居上实现换道超车。”在张振林看来,5GAI可以渗透到无人驾驶技术感知、智能规划等各个方面,从而提升无人驾驶技术的算法、算量和算力。
记者了解到,当前无人驾驶主要以AI为主要技术基础,也就是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通过车上加载的传感器感知周边物体,并依赖车上搭载的计算平台实时感知规划路径,对车辆进行控制。
然而,使用传感器、激光雷达等自动驾驶感应装置的自动驾驶车辆,依然没有办法识别
简单路况。如在恶劣天气环境下,自动驾驶车辆对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没有办法100%正确识别。基于AI技术在感知领域的优势,融合5G技术在赋能广连接、低时延的特性,可以消除目前传感器的视距问题,让车辆的感知更加精准。
在张振林看来,5G与AI的融合并不是一个算法,也不是一个解决方案,而是一种技术路线。目前,中智行已经宣布确立了“中国5GAI新一代无人驾驶战略”。“无人驾驶技术路线中,不管是百度,还是其他无人驾驶公司,都是从感知、规划、决策等方面入手,相比之下5GAI是要融合到这些底层技术中,为其赋能。”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7年,工信部在发布的《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的通知》中明确,V2X将作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不过,随着AI和5G技术的发展,纯粹依靠V2X实现无人驾驶已经不现实,而是要有机结合各种技术的优势。
多个难题待解
虽然“5G时代”已经到来,但业内普遍认为,5G技术距离大规模商用还需要约两年时间。这意味着,无人驾驶落地并不容易。
一个显而易见的担忧是,目前由于技术水平不够成熟,无人驾驶还不能达到可以安全运营的条件。“随着无人驾驶汽车的加速落地,运营牌照也迫在眉睫。”据中智行-联合发起人、总经理陈章宁透露,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推动运营牌照相关政策的制定。
据了解,自动驾驶公司Waymo已经在美国发展了付费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并欲进军网约车市场。眼下,国内各地也已经开始加紧发放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如,杭州市已经在去年向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发放了首张“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号牌”。
有分析认为,5G技术虽然能使无人驾驶汽车加速到来,但成本是否能被接纳也是个未知数。记者了解到,应用在无人驾驶汽车上的激光雷达、芯片等软硬件设施很多都没有大规模量产,费用颇高。有机构数据显示,目前,造一辆真正无人驾驶汽车成本高达25万美元,其中激光雷达价值高达10万美元,高精度GPS、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加起来的成本也高达15万美元。
从技术角度而言,无人驾驶并不是一家公司就可以实现的,很可能是行业整体发展的结果,因为车辆在路上行驶并非孤立存在。这就意味着,无人驾驶数据的采集、维护和发布,以及高精地图信息也需要实现整合与对接。不过,从当前情况看,数据共享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除此之外,无人驾驶汽车运营过程中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法规等方面也都面临较大挑战。尤其是作为5G布局最基础保障的5G基站布局,将成为影响其他产业是否能及时应用5G技术所带来的福利并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条件。
“综合来看,无人驾驶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真正实现量产,所以真正的无人驾驶还需要很长周期。”蘑菇车联创始人兼CEO朱磊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