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探索知识服务建设,深化数字出版转型

2018-08-03 09:09  出版商务周报   周坤

1533196106868052690.jpg

出版业是制造业属性更浓、服务业属性稍差的行业,因为我们的大量时间在做知识产品。当下,知识服务大热,我认为,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知识产品和狭义的知识服务。产业化和维度化是它的两个重要属性。

在广义的知识服务领域,出版社原来是怎么的,现在可以怎么做?传统出版的知识服务流程是:知识生产者将知识交给生产组织者,然后生产组织者形成知识产品,再将之交给运营者,最终通过新华书店等渠道到达使用者。在这个流程下,知识产品能否解决用户的问题?知识生产者或组织者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自己的产品到达了使用者。现在我们做知识服务,是要针对用户的问题提供相关服务。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渠道兴起的情况下,出版社可以怎么做? 

出版社可以怎么做?

第一,知识生产者通过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的生产组织者生产产品,这个产品到达运营商,之后由运营商推到使用者。目前这种操作方式在部分出版社处于适用期。

第二,这个知识产品依赖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将其提供给用户。这一步生产组织者和使用者可以直接建立对话关系,我们也可以提供相关的服务。

第三,生产组织者连接到了使用者,那么生产者也可以加入其中。建立渠道让生产者、使用者通过一个平台进行对话。

出版社的三种知识服务渠道

从近几年的总结来看,我们发现出版社做知识服务使用三种渠道,这三种渠道之间的区别和核心如下:

第一种,将原先的纸质产品转成数字化产品,实现产品形态的变化。这实际上是我们和作者版权的变化。国外很多出版社在做知识服务时,大多先从上游和作者在版权、产品形态上发生变化。比如像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教科文库,这类产品都还可以,延用了原来的渠道进行推广,能够盈利。

第二种,将纸质转化并改造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产品。这种产品和原先的纸质产品不同。纸质产品可以提供文献,但是提供给用户并让用户使用起来,就必须提升产品的服务能力,这一点实际上是产品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方式的变化。现在出版圈做的比较好的,像法信深入到律师的工作当中。

第三种,进入平台阶段,打通了上游知识生产和下游知识使用,建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商业模式,本质上脱离了出版单位原先擅长的知识产品的生产,变成以产品为基础,以服务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到了这个阶段,可以说知识服务转型可能已经成功。据了解,在出版界能达到这一阶段的公司较少,但是一些互联网公司爱从这个阶段切入。

就出版社的难易角度而言,我认为以上三种方式是从易到难的。因为第一种是产品形态发生改变,第二种是形态发生改变,第三种则完全改变了原先的工作方式和原则。

知识服务转型时的步骤

基于以上三种方式和难易度,我们建议在做知识服务转型时按照以下步骤。做的比较好的出版社已经做到了第二步或第三步,我们希望出版圈中更多出版社能够把知识服务做好。

第一阶段,出版社先做内容服务,挖掘核心优势产品和优势资源、渠道,形成产品并获得用户,实现第一目标;在第二阶段的场景服务中,不是以内容为主体,而是以用户需求为主体,思考内容应如何满足用户需求,提升使用者的活跃性、依赖感;第三阶段,激活使用者的知识需求,使其在平台上得以表达,同时把生产者也汇聚起来,满足其需求。这个阶段完成后,出版社会进入下一个阶段,即改造传统模式,建立新的生态。第一阶段的首要目标是挖掘文献、内容的优势、需求,再结合自身优势形成产品;第二个目标是获取用户;第三个目标是盈利,没有第三个目标出版社就没有走下去的决心。近几年我们靠国家资金的投入做了一部分事情,如果想往后发展必须要盈利。

第二阶段,我们重点做的是挖掘行业用户的工作、学习场景,提供相关的内容服务及工作服务。这个服务应该具体贴合到场景当中去。这个阶段对出版社来说难点在于挖掘相关场景。但是出版社不是不能做,在了解了行业之后就能做。

第三阶段,在平台上,建立用户成长体系,聚合使用者和生产者,提升他们的活跃度,打通行业上下游,建立从知识生产到使用的渠道。若第二个阶段能完成,那么第三个阶段就会顺理成章。

第四阶段,多形态知识产品为主的知识、生产、运营的整合体系得以建立,这个时候我们出版社的知识服务可以说已经有一定的成果。

这是我们建议的出版社做知识服务转型的整体步骤。在每一个步骤上,有哪些案例可以借鉴?第一个阶段,像主要为图书馆提供内容的友商、新万方、超星、包括得到等等,他们都是以内容为主,并不是以为用户解决问题为主。第二个阶段,像刚才举的例子Knovel、法信都是行业级的。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擅长从第三个阶段切入,这并不代表他们能在第三阶段获得成功,但少了前面的根基,后面的路也很难走。

总体来说出版界这几年大多都集中在第一阶段,少数在第二阶段。如果出版社要做第一阶段,那么应该要怎么做?或者说从另一个维度来分析,做这条线应该先走C端还是B端?总体上从两个的特点以及现在出版的产品分析,像真正运营地好的C端产品屈指可数,它们的特点是风险大、收益大,增长空间无限。像现在出版社在进行服务转型的2B产品做的比较多,它们的特点是风险小、预期把握度高,但增长空间有限。所以综合两者的特点,我们建议应该是以B端的产品切入,然后逐渐发生成C端产品。

我们从C端、B端的角度也对每一个阶段提出建议建议。内容服务个性化需求不是很明显时,走B端服务;对于用户个性化需求明显呈现出来的场景服务,走C端服务,但是覆盖渠道是B端,最后是C端应用、C端平台。

出版社如何做好内容服务?  

出版社在很大程度上做了很多数据库产品,这个数据库产品各个行业都做,做完之后统一的下游用户是行业机构、图书馆。这些产品的销量,或者说依仗的优势在哪里?依仗量多?肯定不是,我国的出版社就是这个特点,不会以量取胜。以最新?也不会,要看期刊社。以质量?其实质量是一点,但不是最核心的因素。出版社在内容服务方面做的最好的应该是哪里?我们要找的应该最切合用户需求。行业用户的需求在哪里,用户要看什么内容?我们在做公安出版社的时候,因为民警要看的是案例,我们要先找到用户需求,也就是对用户的行为、交付的场景做分析。比如说内容服务,刚才谈到数据库,还有没有其他场景?比如说在开车时使用,我们的内容服务就应该由文字变为语音,这就是为什么听书这么火。如果是睡前,也有相关的移动服务。如果是民警,他要的肯定不是一个数据库产品,而是在执法过程中怎么样找到类似的案例或者解决类似情况的指示,这个应该从交付场景考虑。

第二,内容质量,这个对出版人来说没有问题。

第三,混合内容。混合内容主要是由交付场景推导出来,不同的交付场景内容不同。

基于以上几点再分析我们在做内容时,到底听的是文献、结构化内容还是条目化内容?这是我们拆分图书的碎片化、音视频的配套等等。

出版社如何做好场景服务?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有三本工具书,辞海、现代汉语和新华字典。现在百度这么方便,为什么一定要从这三本书中找内容服务?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点,并不能说服所有用户。这时我们就要有基础的内容,那么怎样深入到用户场景里去?出版社的所有编辑都在办公室放一本辞海,因为要查作者在引用时对词条的引用和用法是否正确,这就是一个应用场景。如果我们有辞海这本书,利用辞海的内容给编辑提供词语校对,是不是编辑就离不开这个服务了?但是这个时候提供的不是内容。当然基于这个内容还能衍生出很多场景,比如中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原来还要查,但如果我们基于辞典的解释帮他们把作文美化、通过辞海、现代汉语辞典对作文进行现代化的做法,不要写着急,而要写心急如焚、芒刺在背。这个就是从内容服务到场景服务的过程。

场景服务的要求是场景驱动,这时就要讲究用户体验,还有个性化单体用户的场景。如果开始分析革新华单体用户的场景,这时你会按照不同的分类做服务,做用户分类时,下一步已经转化成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用户分析、运营,下一步由生产者到使用者是不是已经开始做了。

从内容服务到场景服务,然后到平台服务,最后到生态建设的这个流程,第一步属于起步,第二步是重点。如果场景服务做好,那么我认为知识服务已经实现了一半。为什么建议走这样一条路线?风险可控。第一,发挥优势,前期充分发挥了传统出版社的发行渠道、建设方式、资源以及行业的理解优势。第二,劣势规避,从行业可控的产品入手获取用户,再逐渐发展用户。从每一步的角度来说,每一步获得阶段性成果可以提振信心。最后、也是对于出版社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全面自然进化的过程,而不是靠打激素长起来的。如果我们的技术平台靠打激素长起来,那么人员储备、政策、运营策略等等一系列都跟不上,所以靠激素打起来是不行的,注定要失败,这就是为什么要推进这样一个路线。

在这样的路线基础上,我们方正一直在做行业的支持服务,从资源产品,再到资源的组织方式,这样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到行业。

我们现在也做了一系列产品,像特色资源类服务、数据库集群服务,还有一些场景类服务,当然场景跟行业有关。比如,法律行业审判案例,还有一些正在观测当中的平台类。比如,法官判案时要找同类的审判文书,现在全国公开的审判文书有3千多万,我们给他提供一种策略,从案件里面去找它的特征,比如从责任主体、责任构成方式来选哪些裁判文书可能是相近的。现在单维度提取的正确率在80%以上,从技术角度上已经达到了应用基础。另外,针对整个出版行业要做一个图书导购的机器人。用户想要一个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信息,我们就会给用户推,这件事也在研究当中。还有,把百科和图书放进百科词条,将百科与百科、图书与图书、百科与图书的关联关系构建,这目前在部分出版社有所实践。除此之外还有工程类,前面举例说到辞海的条目以及应用场景,第一期正在做内容服务,想要往场景服务转。

方正可以说是跟出版行业一起成长的,我们对知识服务的认识不断加深。从刚开始在数据库认识知识服务,到现在将知识服务分成内容、场景、平台、生态,我们应该从知识加工服务到场景、平台都做相关的内容,和行业共同推整个知识服务场景,为整个行业推针对性、个性化的知识服务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江文军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