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又起风!10月18日,北京市商务委等7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19条新措施。要求居住项目规划按每千人10到20平方米预留便利店业态空间。新开店最高补助500万元。北京市将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全市连锁便利店门店数量达到6000家以上,每个社区原则上配备2个连锁便利店,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
事实上,在上海、广州、深圳的便利店市场发展已趋于成熟,接近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便利店发展水平之时,北京的便利店市场发展却稍显逊色。不过,近两年,北京也持续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积极改善便利店营商环境,使得各大便利店品牌竞相进入北京市场。今年5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7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现实,2017年北京市便利店的增速高达20.7%,是一线城市中发展最快的。
在新零售的风口上,近一两年的便利店开始频频受到资本的关注,多家投资机构以及电商巨头都纷纷入场,使得很多新兴便利店获得了较高的估值。但与此同时,近期也有多家便利店出现经营危机,甚至关门大吉。一边是资本的争夺,另一边却是始终未得到解决的盈利问题,倘若离开政府的补贴,新进便利店怎样才能在巨头林立的激烈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的一席之地?
北京便利店市场:“蓝海”还是“死海”?
据了解,目前,北京主流便利店大概有全时、7-ELEVEN、罗森、好邻居、便利蜂、全家、国安社区、物美等品牌。其中最大的是全时便利店,拥有超400家门店,其次是国安社区、7-ELEVEN和好邻居,门店数量都超过200家。
近一两年,北京的便利店更是被投资界视为一片广阔的“蓝海”,多个品牌在资本的助力下快速扩张,甚至高价争抢门店资源。据了解,去年10月,拥有200多家店的北京传统连锁便利店品牌代表好邻居以84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59亿人民币的价格被绿城物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全资收购。
不过,今年以来,北京多家便利店被曝出停业和关门。今年8月,邻家便利被曝资金链断裂,168家门店全部关停,邻家便利拖欠供应商大量货款,而融资中断的原因或跟投资方有关;
9月18日,北京131便利店发布通告称,因资金紧张无法继续正常运营。这是继邻家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全部门店关停后,又一家便利店企业因资金周转问题不能正常运营。此外,门店数量众多的全时便利店也陷入因资金链紧张大量关店的传闻,其“姐妹”品牌“全时生活”也相继关停门店。
曾被众多机构认定为“蓝海”的北京便利店市场展现出了残酷的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邻家突然关店,空出许多地段不错的店铺,也曾引起其他竞争对手极大的兴趣。北京的便利店市场究竟是“蓝海”还是“死海”?便利店整合营销服务商广州云客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严军认为,北京的便利店普遍规模不大,店数都太少,每个品牌都是只有几百家,不如华东和华南的玩家,动辄上千个店铺,而便利店只有体量越大才越安全。
风投扎堆的逻辑:市场大现金流多
近日,便利店新兴品牌便利蜂被传获得腾讯、高瓴的战略融资,估值16亿美元,腾讯与高瓴分别持股为8%。在新零售的风口下,便利店在2017年开始得到资本的关注,据记者了解,多家创投机构如红杉资本、源码资本等都纷纷入场,很多新兴便利店也因此得到较高估值。
2017年2月,便利蜂获得斑马资本3亿美元融资;11月,武汉Today便利获得2亿融资;今年4月,红杉资本2.4亿元投资见福便利;春晓资本4000万元投资131便利等等。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今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经有近40亿的资本涌入了便利店行业。红杉资本中国创始人沈南鹏也曾谈到,无论电商势头如何强劲,零售连锁实体店,特别是便利店一定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根据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2016年,便利店门店数量增长3.7%,而2017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3%。由于便利店在中国有着非常大的市场前景,许多巨头都对便利店业务虎视眈眈。2017年4月,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立下目标,未来五年之内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苏宁也已将苏宁小店列为今年的重中之重,近日苏宁还宣布苏宁小店获得3亿美元增资,目前苏宁小店已在全国开店超过1500家,并且还在极速扩张中。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资料显示,2017年,便利店行业增速达23%,市场超过10万家门店,销售突破1900亿元,便利店成为线下零售行业的新亮点。朗然资本创始合伙人潘育新认为,便利店之所以受到众多资本的青睐,主要是因为符合风投的以下几点原则:第一,行业足够大,增长速度快。对风投来说百亿级市场是起点,行业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是长期动力。第二,符合时代趋势和政策导向。2016年下半年开始,新零售成为了风投的新风口,投资消费升级成为渐热趋势。第三,企业在资本推动下可实现迅速拓展。第四,商业模式高门槛,不怕跨行巨头竞争。零售行业高度细分,无论BAT,还是大型商超、百货类企业,原来的销售规模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便利店的核心竞争力。第四,风投更关心实实在在的现金流,而便利店作为快消业态,现金流更丰富。
摆脱巨资的依赖:应稳打稳扎搞运营
尽管资本的短期扎堆让便利店这个传统的业态焕发生机,但也恰恰是资本的扎堆给这个传统的业态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从上述多个相继倒闭的便利店中不难发现,这些便利店均开业仅仅几年,在资本的簇拥之下兴起,又在资金断裂后黯然“落幕”,资金成了成败的关键。
有分析指出,便利店作为一种线下业态,属于重资产模式。该模式的特点就是投入高、战线长、回款慢。开店成本高昂不说,仅仅是门店升级就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以全时便利店为例,在高端设备方面,第一代门店需要100万元投入,而第二代门店升级设备后的开店成本则提升至200万元。
倘若获得资本的加持便迅速激进扩张,抢占市场份额,而自身的盈利问题却没有解决,那么在资本离场后,这种高投入慢回报的业态一定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只能选择关店来控制成本及时止损。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即使资本依然青睐,便利店想要盈利,仅凭融资快速开店很难做到。更关键的则是具体的运营环节,包括商品、供应链、门店服务等,做好这些才能培养企业自我造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