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交所将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消息引起广泛热议。证券时报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券商在通过储备投行项目的方式积极备战外,商业银行也在以专营机制,针对科创企业提供精准信贷支持,并在其各个成长阶段提供不同的增值服务。
来自监管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银行对上海地区科技型企业的扶持规模正同比大增——截至三季度末,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存量户数为5811户,较年初增长11.0%,同比增长21.5%;贷款余额2425.7亿元,较年初增长17.1%,同比增长20.3%。
专营机制独立运作
科技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的特性和风险特征,是银行将其与其他性质企业客户“区别对待”的核心原因。
证券时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多家商业银行经营科创客户,普遍“专门”对待,其中包括:设立专营组织架构、独立经营管理团队、专用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专项激励考核机制、专属客户信贷标准。
杭州银行某科技支行行长向记者表示,该行在制定信贷标准与门槛时,会借鉴创投机构的做法,弱化担保、收入等传统要素权重,适当增加风险容忍度,最关注企业创始人和管理团队素质及稳定。南京银行则强调管理者素质、企业专利等因素,弱化了企业财务和成立年限等指标。
上海银行和徽商银行高管告诉记者,他们已在内部资金成本核算、不良容忍度、尽职免责等方面建立差异化政策,同时开发适用于科技创新企业的专用评级模型。截至9月末,上海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633.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2.60%。此外,记者了解到,针对科技金融业务,上海辖内科技金融转型重点银行普遍早在去年末便设定了3%的不良容忍度。
“X单”是上述几家银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高频词汇。“X”指代业务流程,“单”指的是独立运作。综合受访银行所述共同点,目前,客户准入机制、授信审批机制、风险定价机制、风险容忍政策、激励约束机制这五项均实现了独立运作。不同之处在于个别考量,比如杭州银行还设立了独立的业务协同政策;徽商银行则从宏观层面上设立了单独的业务发展计划。
全生命周期覆盖
一名受访银行公司金融业务高管告诉记者,科技型企业至少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还未有大规模盈利产品落地的新型研发企业、已经拿到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的企业、拥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企业,以及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可以进阶资本市场的企业。银行对它们的总体授信额度,依次递增。
“我们一开始可能就是针对三板企业和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做授信或股权质押贷款等标准化服务,但这两年产品越来越多元化,是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该公司金融业务高管告诉记者。
以上海农商行为例,该行针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单笔最高信用额度为1000万元。具有一定规模、具备较强技术实力的成长期科技企业,该行提供投贷联动等服务,单笔最高信贷额度3000万;大型产业集团、上市公司、行业龙头等成熟期企业,该行提供并购融资方案、跨境金融方案,授信额度另议。
浦发银行针对初创期小微科创企业的信贷额度最高设定在200万元,对企业成立时间无要求;对稍成熟的中小科技企业,则采用政府+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的合作机制,按照一定比例各自承担风险,共同扶持;对更为成熟的、获得相关资质认定的企业,提供真正意义上的限额3000万无担保纯信用贷款;对含金量较高的科技企业,则推出投贷联动服务。
上海银行、杭州银行、徽商银行均是类似逻辑。其中,杭州银行还创新开发了政府风险缓释类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深度介入科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徽商银行等银行正在争取“投贷联动”试点。记者了解到,虽然目前第二批投贷联动试点资格仍未开闸,但杭州银行、徽商银行等早已实质性开展相关业务。主流模式之一是企业与银行合作的基金签署《认股选择权协议》,获得无抵押的类信用贷款。未来,企业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灵活选择对于期权的处置方式,包括回购、出售或转让。
记者了解到,针对省内大型科技型企业,徽商银行设立合肥京东方产业基金,目前10亿元已全部投放,信实产业投资基金累计投放35亿元。截至9月末,该行科技金融贷款1107户197.8亿元,投贷联动业务75户9.71亿元。其中,认股选择权客户33户,共持有份额2186万股,市值4135.27万元。
除了纵向覆盖科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银行还横向囊括了科技企业可能产生的任何金融需求。上海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等在企业融资、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财富管理等一系列基础性金融服务外,提供包括在线会计和报税、在线进销存、订单管理及在线融资等一系列供应链金融服务。上述三家银行还专门针对科技型企业的职工,推出定制个人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