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场景
北京时间6月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战略智库,剑桥大学耶稣学院中国中心,泰勒弗朗西斯集团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手册》(Routledge Handbook of the Belt and Road)新书发布会暨“一带一路”倡议研讨会在英国剑桥大学耶稣学院成功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 ,剑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教授彼得·诺兰 (Peter Nolan )出席大会并作主旨发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泰勒弗朗西斯集团全球图书业务总裁贝谨立(Jeremy North)分别代表中外出版方致辞。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王灵桂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
蔡昉做了题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学》的主题演讲。蔡昉认为,由于冷战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分隔,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一轮所谓全球化的范围十分有限。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兴经济体和众多从计划经济转型的国家实行开放政策,深度参与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才出现了全球范围的趋同现象,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正是这一轮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获益者,在40年里对发达国家实现了奇迹般的经济赶超。
蔡昉指出,随着中国经济跨越刘易斯转折点,劳动力短缺在沿海地区更为突出,导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最先失去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恰好具备了迎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形成“国内版雁阵模型”。同时,中国擘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发展布局,意在通过聚集规模经济保持制造业优势。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最终在中国丧失比较优势,需要形成新的“国际版雁阵模型”,即部分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丰富的周边国家和非洲等地区。“一带一路”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进而带动产业转移,既契合“雁阵模型”这个一般发展轨迹,也为中国自身的梯度发展实践所证明。
剑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教授彼得·诺兰
彼得·诺兰 (Peter Nolan )从历史视野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和重大意义。诺兰认为,深化中英学术合作恰逢其时,本次研讨会是深化学术友谊的良好开端,希望以此为契机,增进中西方的理解。彼得·诺兰表示,当下世界正面临“十字路口”,人类文明正面临“十字路口”,中西方增进交流理解与文明互鉴将对世界发展趋势产生关键影响。而“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不仅意义重大,并将持续激发西方学界针对“如何以多种形式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将对中西方的政策产生何种影响”等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
赵剑英首先对《“一带一路”手册》英文版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作为《“一带一路”手册》中文版的发起者和出版方,他介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英国罗得里奇出版社共同策划的《“一带一路”手册》是全球首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要内容的百科读本。这部手册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现场展示中获得热烈反响。内容涉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传承、产生与框架、“五路”、“五通”、六大经济走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国际上相关行动计划等11个主要部分,涵盖近年来与“一带一路”有关的117个词条。这部手册全面、完整、系统地展现“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及与之有关的概念和领域,是迄今为止一带一路理论和实践初步成果的阶段性汇总。为促进国际社会深刻理解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提供了学术引导价值。探索一带一路的规律,建立规范型理论框架和恰逢其时,英文版的出版必然会为一带一路汇聚广泛的国际共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据赵剑英社长介绍,社科出版社在一带一路研究英文译介出版发行的基础上,未来还将增进西语、葡语、阿拉伯语、俄语等一带一路沿线语种译介出版,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提供学理支撑。
泰勒弗朗西斯集团全球图书业务总裁贝谨立
贝谨立(Jeremy North)认为,国际社会面临变化与挑战,《“一带一路”手册》为西方国家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外交政策提供了窗口。《“一带一路”手册》的学习者将涵盖各领域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学生等,对于促进一带一路学科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将产生重要意义。英国泰勒弗朗西斯集团致力于中国相关内容的出版,学术研究、文化传播、语言学习,已经出版中国相关图书3000余部图书,横跨人文社科以及科技、工程等领域。进入新时代,出版行业面临巨大变革,深化中英出版合作可以促进互利共赢。《“一带一路”手册》是一个里程碑,也是深化合作的开始契机。在西方,对于中国的理解仍旧不全面,《“一带一路”手册》是中西方学者对话与合作的典范之作,是传播知识,促进人心相通的典范之作。
新书揭幕
会议期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 ,剑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教授彼得·诺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泰勒弗朗西斯集团全球图书业务总裁贝谨立(Jeremy North),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王灵桂等共同为《“一带一路”手册》英文版一书揭幕。与会专家高度认可《“一带一路”手册》出版的意义和价值,赞赏“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及繁荣做出的贡献。
合影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等多家学术机构的全球近50名专家学者从经济、历史、国际政治、区域合作、科学发展、风险管控、考古学等多个学科以及跨学科的角度展开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与讨论。
王灵桂
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王灵桂指出,一带一路是增量概念,一带一路是在不改变现有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增量发展带动存量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六年来的实践证明了在解决发展问题方面,这条路目前讲应该是可行的,并将由“大写意”向“工笔画”发展,作为智库,未来将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学理性研究,例如在规则、标准以及项目评估等问题进行更加细致的钻研。一带一路有强烈的生命力,旺盛的感召力,一带一路必将继续造福世界,并将是给世界带来幸福,安宁和和平的国际公共产品。
牛津大学牛津全球与地区研究学院马修斯·麦克科特尼(Matthew McCartney )教授从巴基斯坦的视角探究了中巴经济走廊的比较优势,麦克科特尼表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蕴含长远发展理念,巴基斯坦将从这一经验分享中获益匪浅。
英国剑桥大学耶稣学院中国中心博士后研究助理泰亚布·萨法达(Tayyab Safdar )表示, 一带一路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解决方案。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沿线唯一的双边经济走廊,意义重大。随着中巴友谊深入,中巴经济走廊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提振当地经济,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考量之外,中巴经济走廊合作还应考虑人文因素。未来还可以发展中巴经济走廊相关合作基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冯维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塑造经济全球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解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与发展赤字的关系,面对南北发展鸿沟,贫富差距,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的发展赤字,可以通过推进一带一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使大众共享发展红利,共同发展。
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前院长詹姆斯·杰克逊(James Jackson )教授解析了丝绸之路沿线地震的田野调查研究。为一带一路沿线自然风险防控提供了翔实的案例。杰克逊认为,通过知识的共享,人力资源培训,可以降低一带一路沿线自然风险,例如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通过漫画与科学数据的结合,促进人们理解接纳。
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讲师米利雅娜·拉迪沃耶维奇(Miljana Radivojevic)探讨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物质文化, 拉迪沃耶维奇提出丝绸之路,也是青铜之路,也是文明互鉴之路,通过研究青铜等文物的历史发展,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科技进步得到了印证。
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学院学者程思丽(Sally Church )追溯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细节,探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发展。学术研究和理论支持将推动一带一路发展持续深化。
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教授芮怀川表示,一带一路发展中,中国企业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其一,低价格优势,其二,高度灵敏和快速反应以及提供从融资到建设和运营的一体化服务。如何面临薄利,低标准化,产能过剩、难融入当地的挑战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秀军表示,一带一路落实到企业的层面,通过企业主导,政府推动,市场导向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将开发中欧合作新机遇。
合影
剑桥大学中国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张瑾博士,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西达尔特·萨克塞纳(Siddharth Saxena)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钟飞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张中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黄永光,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学院萨莉·丘奇(Sally Church)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秦升等也参与了研讨。
图书展示台
与会各国学者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本次研讨会上展示的 《“一带一路”年度发展报告》《“一带一路”城市可持续发展案例》《中非友好合作:新成就、新机遇、新愿景》等一系列中社智库品牌下一带一路相关图书及研究成果反响热烈,展现了一带一路研究热度在海外日益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