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中国经济复苏提速!这一关键指标创近两年高点

2020-06-30 13:59 中国财富网   田欣鑫   原创

经济复苏的脚步比我们想象的要快。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广受关注。在市场普遍担忧疫情冲击经济的情况下,6月制造业PMI回升至50.9%,非制造业PMI上升至54.4%,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4.2%,创近两年高点。

PMI指数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领域,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PMI指数以50%作为分界点,高于这一数字,意味着经济增长势头较好。

经济恢复势头巩固

为下半年平稳开局奠定基础

从制造业PMI来看,年初经济受疫情影响出现较大波动,3月份开始逐步恢复,6月份,制造业PMI为50.9%,高于上月0.3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表:中国财富)

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4个行业PMI高于临界点,较上月增加5个,制造业稳步恢复,基本面继续改善。

“当前,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复苏态势持续向好。”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介绍。

6月回升势头好于预期,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向中国财富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复工复产推动生产持续复苏,生产指数显著上升0.7个百分点到53.9%。6月以来高频数据印证了生产的改善,全国高炉开工率保持在70%以上、六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上涨、煤炭价格指数上升、钢材产量也明显增加。

二是国内需求改善,新订单指数上升0.5个百分点到51.4%。稳增长政策重点支持“新基建”,带动相关制造业需求得到改善,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订单指数显著上升。

三是供需两端价格上升,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6.8%和52.4%,比上个月大幅回升5.2和3.7个百分点。6月以来国内大宗商品指数显著上升,流通领域生产资料价格出现年内最大幅度上涨,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产品、非金属建材价格涨势较大。预计近期PPI同比降幅明显收窄,工业通缩压力得到一定缓解。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文韬表示,到上半年末时,经济恢复势头巩固,产业链稳定性增强,为下半年经济平稳开局奠定了基础。

不过,虽然制造业稳步恢复,但同时也要看到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赵庆河指出,一是进出口指数虽连续两个月改善,但仍位于临界点以下,当前海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外部市场依然存在变数;二是部分行业复苏压力依然较大,纺织、纺织服装服饰、木材加工等制造业PMI持续位于临界点以下;三是小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大,PMI为48.9 %,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且反映订单不足的小型企业占比高于大中型企业。

非制造业PMI连续四个月回升

建筑业增长势头较好

6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高于上月0.8个百分点,连续四个月回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表:中国财富)

6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4%,高于上月1.1个百分点,唐建伟、刘学智分析,主要是制造业生产复苏带动相关服务行业需求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大幅上升4.5个百分点到57.3%。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服务行业复苏仍然困难,文化体育娱乐和居民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仍位于临界点以下。

6月,建筑业持续增长,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9.8%,虽较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但连续三个月高于59.0%,建筑业工程量稳步增长。唐建伟、刘学智分析,受近期南方大面积降雨的影响,建筑业PMI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在较高扩张水平。在基建投资加快的带动下,未来建筑业增长预期较好。

综合PMI产出指数创近两年高点

下半年经济增速将显著快于上半年

6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4.2%,高于上月0.8个百分点,创近两年高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表:中国财富)

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3.9%和54.4%,比上月均有所上升。

唐建伟、刘学智表示,在复工复产的推动下,供给复苏好于需求,二季度连续3个月工业产值保持增长,带动二季度经济增速回升。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速将显著快于上半年,但存在不确定性,全球疫情发展状况和外需恢复程度,将对中国经济运行带来影响。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综合来看,我国经济复苏态势整体向好,经济景气整体改善,但小微企业、就业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压力。下阶段,宏观政策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扩大有效需求,稳住就业基本盘。

财政政策方面,要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减少企业开支,保障员工收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精准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好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落实基建资金来源,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货币政策方面,要引导金融机构全年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进一步降准释放长期资金,提升金融机构配置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企业信用债等的意愿,降低债券发行成本;完善资金直达企业的政策工具和相关机制,保住广大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加快修复企业信心,激发内需潜力;防范资金空转套利和脱实向虚,切实引导资金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所需领域。

责任编辑:吴芃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