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一盘资本市场大棋,中美差距在航母级券商吗?

2020-09-23 11:37 中国财富网   毛超   原创

中金公司,这家中国“顶尖投行”,终于要回归A股了!

近日,中金公司A股IPO方案通过证监会审议,再度引发市场对中美证券行业模式的讨论。

资本,是证券行业发展壁垒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壮大,券商行业如雨后春笋,发展十分迅速。

中金公司全称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6月25日,是中国内地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于2015年11月9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中金公司曾主导了多个重要境内股权融资项目,阿里巴巴、小米、邮储银行等IPO项目都有中金公司的身影。

但与中信建投、华泰证券等其他头部券商相比,中金公司体量并不大。因为其引以为傲的投行业务,是券商业务准入牌照中,对资本要求最低的业务。

中证协数据显示,2019年财年,中金公司总资产、净资产规模分别为3449.71亿元、482.94亿元,在133家国内证券公司中排名第8、第12。

但是,受券商行业发展大环境、科创板跟投制度等因素影响,中金公司对资本的需求变得十分急切。

相比其他头部券商,中金公司近年来一直受限于资本规模,所以选择了通过回归A股来补充资本。

有媒体认为,中金公司A股融资的动作似乎过于“急切”。

殊不知,中金回归A股背后,是中国本土券商面临外资“入境”的背水一战,留给本土券商的时间不多了。

根据科创板IPO规则要求,证券公司作为保荐机构,需要以自有资金进行跟投。

对于券商来说,跟投制度带来新难题,一方面是资本不足而错失业务,另一方面是股价下挫风险,造成跟投亏损。

但投行收入是确定的,拿下业务,尤其是拿下优质企业的业务成为券商的不二选择。

对于中金公司而言,如蚂蚁集团、京东数科等科技巨头的A股上市,无疑是优质资产、优质项目,作为保荐券商的中金公司,资本金成为其不得不考虑的“门槛”问题。

面对资本规模,中金公司高层其实早有思考,曾多次公开表示,证券行业具有资本壁垒。一方面,监管部门对于证券公司的资本规模和风险控制指标具有较高的要求,形成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制;另一方面,传统和创新业务对证券公司资本规模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资本实力将成为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根据中金公司招股说明书,IPO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增加公司资本金,补充公司营运资金,支持公司境内外业务发展。

根据发行计划,中金公司最高发行价为22.77元/股,IPO募资规模最高可达104.5亿元,约为中金公司当前净资产规模的五分之一。

外资,搅动证券行业的“鲶鱼”

近期,“补充资本”“同业合并”“航母级券商”,是证券行业的高频关键词,而背景是放宽外资准入之后,业界对标美国顶尖券商的思考。

高华证券总裁章星曾公开指出,外资券商在中国做了十几年、二十年,似乎没做出什么成绩,进而认为他们对国内证券市场好像也没有形成太多的冲击和威胁。其实人家还没有真正出手,在实质内容上,无论是外资投行所在市场的制度建设,还是监管环境、技术管理、业务结构、风控管理等方面,“我们和人家都差得很远”。

从“统计结果”来看,国内券商跟外资券商的差距的确很大。

据中证协数据,2019年财年,国内133家证券公司收入3608亿元,净利润1231亿元。同期,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家公司,2019年净利润折合人民币均在600亿元左右,这两家公司的净利润加起来相当于中国券商行业的总和。

更进一步,拿券商“老大哥”中信证券来比较,2019年年报显示,中信证券总资产约为8000亿元人民币,净资产约为1654亿元人民币;同期,高盛总资产约为10000亿美元,净资产约为900亿美元。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三十年,摩根士丹利、高盛等一直是中国券业学习的“老师”。

现在,“老师们”将开始与国内本土券商同场竞技,对于本土券商的压力不言而喻。

2020年4月1号,监管宣布允许外资券商设立全资子公司,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际一流券商纷纷进入中国资本市场。

“随着监管对外资的放宽,一些优秀的本土头部券商可能成长为国际性券商,”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曾表示,失去竞争力或转型不成功的券商可能被淘汰,优胜劣汰后,可能给头部券商带来更好的机会。

放宽外资券商准入的背后,中国资本市场更像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表示,我们的股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提高资本化率,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实施注册制,让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降低银行业的风险。

2019年末,A股市值6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2019年的GDP大概是100万元,资本化率大概是61%。而全球的股市和GDP比率为100%,美国股市和GDP的比率大概是200%左右,中国的资本化率明显偏低。

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推动着证券行业朝着打造航母级大券商的方向发展。

投行,是中国券商发展关键之一

本土券商由于牌照和业务收入来源的因素,经纪业务一直是发展的重点,经纪业务收入占比曾在券商行业占比超过七成。

随着技术发展和行业竞争,经纪业务收入在券商总收入占比不断下滑。近年来,能够维持稳定增长的是券商投行业务。

兴业证券金融证券分析师许盈盈指出,借鉴日韩资本市场开放的经验,券商投行业务所承担的冲击最大,伴随日本企业跨境融资及并购需求的快速增长,外资券商凭借其跨境优势对本土券商造成了较大冲击。

广发证券非银行金融首席分析师陈福指出,目前,外资控股券商普遍注册资本金都只有10亿-20亿元,能够做的业务有限。换句话说,外资控股券商受限于资本规模,进而限制了其业务规模,无形中也减弱了对本土券商的冲击。

陈福指出,2020年新三板精选层落地、创业板注册制试点、中概股回归以及“独角兽”拥抱资本市场,投行业务成为年内券商红火的业务板块。

从券商业绩也可以看出,在经纪业务受市场影响波动、代理买卖业务持续下滑等“坏消息”下,投行业务成为券商较稳定的收入增长点。

以华泰证券为例,其半年报公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投行业务收入大幅增长,排名上升。上半年公司股权承销金额为737.20亿元,同比增长55.5%,排名行业第3位。预计2020年下半年在科创板平稳运行下,投行业务规模将有望再度提升。

但是,留给国内券商的时间并不多。陈福认为,“中长期会加剧行业竞争,行业未来可能呈现‘二八’甚至‘一九’分化的格局。”

外资的冲击就在眼前,而本土券商需要追赶的路还很长。阎庆民公开发言曾指出,目前本土券商还停留在靠牌照过日子的阶段。

通过放宽市场准入,让外资券商发挥“鲶鱼效应”,激发市场活力,从而服务资本市场大局。

而从证券行业格局来看,未来能否保住本土券商市场份额,拥有与外资旗鼓相当的竞争实力,拥有“世界级投行”或“航母级券商”变得尤为关键。

“随着中国市场的发展,国内一定会产生世界级投行,这是我始终坚信的。我们现在的‘块头’已经不小了。”章星说,“只要中国经济足够好,国内资本市场也一定会有相应发展,我们的券商也一定会成为世界级投行。”

责任编辑:吴芃
0

分享到